那年十六岁的她被迫停止学业,顶替了父亲的铁饭碗成为了粮站局里的工作人员。人家都说铁饭碗好,也有无数人羡慕这个有儿子的家庭里,她成了可以得到父亲工作的幸运女儿。十里八乡无比羡慕,但她的心里却有另一番渴望,她想读书,想读书,对就是想读书。即使她天生就是个子不高,长着胖胖脸读书也不怎么好的小女生。但那又怎么样呢?她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就这样。
那个年代在体制内的工作太稳定,多少人把自己的梦想抛到九霄云外。毕竟能吃饭的家庭都是不错的家庭,更何况脱离农村有份工作的家庭呢?在别人介绍下她嫁给了自己的老公-一名人民教师。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老师还没有现在受人尊重。她也不图别的,她就是喜欢有文化的人,彷佛隔他们近点,她也能吸取书香气似的。后来再次谈起她还笑着说,她曾经报了自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学历,这不正好有个数学老师嘛,还可以指导她。工作的乏味总是让时间过得很快,单位里组织大家提升自己考取会计证。许多人觉得多此一举,毕竟现成的工作可是铁饭碗,考个证有什么用呢?听说这个消息的她欢天喜地的跑去参加,直接忽略掉所有人的嘲笑。几年后局里改制裁员,她主动提出辞职,很多人觉得这个女人是疯了。要知道那时候的她是一个上小学的小男孩的母亲,丈夫拿着微薄的工资,自己还有两边的父母要赡养。下岗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躲都都不赢的事情。她的心里总是有一个声音告诉着自己,她可以靠自己活下去,一定能。就是靠着这种信念,她拿着她的补偿金买了门市开始在小镇上做起了生意。那时候经商是少数人的行为,生意自然不言而喻,但总有人眼红,找茬是常有的事。
做了几年生意后赚了点小钱的她眼看着这个生意也没了奔头,而这时90年代的打工热潮兴起。作为一个40岁的大妈,她再次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南漂打工看看外面的世界。
40岁,那是多少人敢都不敢想的年纪,现在的南漂北漂几个不是在二十几岁可以试错的年纪里被梦想逼着北上或者南下呢?靠着一张火车票她来到了深圳,她最终在这个城市得到了一份会计的工作。老板是四川泸州人,她觉得亲切,毕竟有乡音。尽管安顿了下来,但新工作并没想象中那么顺利,光靠一个会计证还不足以让她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在那个手工记账的年代,她心里一直惦记着之前应聘的那个办公桌上摆满电脑的公司。她一边摸索的做起了现在这家公司的账一边自费很大一笔钱去学习电脑,她总觉得以后能用得上。后面也证明确实电脑帮她解决了很多问题。那时的她首要的拦路虎是怎么开票。老板决定让她去成都的分公司跟会计学习开票。她无比兴奋到了那里,谁知现实如此残酷。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更何况那个年代呢?在老师旁边守了一天的她都没能见到老师开票,她不敢懈怠就连上厕所都不去,生怕错过什么。直到她实在忍不住去了一趟厕所,看到桌上已经开好的一张发票,她在心里默默的流泪。这几天下来的蹲点带来的委屈都在这一瞬间爆发了。她打电话给老板,老板问她学习得怎么样,她很有信心的告诉老板她全部学会了准备回去。老板虽然不相信但在她斩钉截铁的回答里半信半疑的答应她回公司的请求。她知道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不就是开个票,大不了我多走点弯路,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就是靠着这种冲劲儿,她跟着这个老板把生意越做越大,自己也越来越强大。
正如流行语多说: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刘邦都还能草民变皇帝,失败了也没谁让你乌江自刎了吧?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结束十年南漂生活后她选择回到家乡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儿子。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她的一切又要从新来过,我问她有没有怕自己南漂后老公变心。她笑着说,不怕,她很感谢自己的丈夫支持她的一切,对于儿子有小小的愧疚。后来我才明白我们所害怕的从新开始在她看来是另外一个游戏的开始。她曾经告诉我,她喜欢去不同的企业做会计,一步一步的去解决企业的问题让她有成就感,当那个企业的死账烂账被她摆平后她觉得没有干头,才会想到辞职。我在回想当年才从校园里出来的时候不断换工作的日子,那时候的我太迷茫,整天刷百度希望从众多的网友的回答里知道方向。可是换来的不过是越来越迷茫。做了好多将就的工作,遇到困难就想跑,总觉得反正这个事情又没技术含量先混着何必去解决呢,后来我才明白,没有一份工作是一开始就去打大boss,小问题都想逃避的人,所谓的有技术含量的问题你就真的就能解决得了吗?
看着在咖啡馆吃着西餐喝着红酒的她,不敢想象她以前的同事好多在那次国家改革粮站中下岗了,无一技之长的大多数人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眼前这个打扮精致,散发优雅出气质的女人,就是那个告诉我不要亏待自己的人。接下来的话跟我关注的李筱懿的一篇文章里所描述的观念不谋而合。
她说:“不要亏待自己,生活中尽量挑好的,只有你花了钱你才有成就感,你才知道为了这样的生活更加努力。你会尽情的享受你所有用的,因为那是你努力该得的,从而你才能像个女战士一样投入工作。”
这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啊,我终于相信,生命的长度不再是用时间去衡量,精彩度也是个标准。谁说五十多岁做奶奶的女人不能活出自己呢?在回到家乡小镇的的第六年她从一个工资一千多的小会计做到了一家拥有四十多个员工的代账公司的股东兼经理。随之而来的名誉和财富那是她对她人生最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