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每次想改变都失败了?其实真相只有一个——你就是~~~懒、懒、懒!
不好意思,有点点激动,有点简单粗暴了。“懒”其实是无法改变自己的一种简化后符号化的表象。在“懒”的背后,涉及一些心理学原因,比如拖延心理、恐惧心理等,也包括缺乏行动来获取成功经验,让我来给大家慢慢分析。
“迎刃哥,我为什么学了一段时间自我提升的课程却一直没什么改变?你的文章、《天生好手》也都看了好几次,分享会音频听了几遍,虽然思想上觉得受到启发,但整个状态还是变化不大,这是什么原因?”
QQ上弹出一个学员给我发来的信息。像这样类似的信息时有收到,也有很多非学员的粉丝咨询过类似问题。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很无奈的习惯性叹口气,然后快速的敲打着键盘,回复他到”你是听了几次课?有疑问时是否有来答疑课咨询求解?每星期有几次实践行动?每次的社交训练质量情况如何?坚持时间有超过3个月吗?“,然后拿起手边的黑咖啡大灌了一口,等着对方的反馈。
过了好几分钟,“听了很多次呀,但没怎么去行动,比较忙,没时间,加班比较多,而且一个人去行动比较害怕。即使没行动,也多少应该有点变化吧?!”
每次看到这几乎千篇一律的回答,“唉,这种人的尿性就是他妈的懒!”我心里痛心疾首的暗骂到。
立马给他又回了一句“只有失败者找借口,而成功者是找方法。你可能几年,十几年,甚至20多年累积下来的问题,你就指望像吃一片感冒药然后睡一觉,第2天就可以痊愈吗?不拿出至少3个月的时间去调整,怎么可能有根本上的改变?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都不懂!?”
“迎刃哥,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呀!”
听到这样的言论,我只能给他讲解,不行动与行动产生的结果的差异性,但效果差强人意。
这里大致说明一下:我教的是帮助那些因缺乏自信、内向、自卑、情商低、得失心重等原因,而不会聊天、不会社交、不会吸引异性,甚至有社交恐惧症、拖延症的朋友,通过自主研发(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的一套的思维方法与实践行动相结合的课程进行由内而外的自我提升。
最后我得出结论,在这个人类社会里,每个领域都遵循这2/8原则,总会有少部分的成功者,大部分是正在追求成功者、对现状满意者、也会有想改变却不愿意为此付出代价而平庸度过余生的人、和最终放弃自己的loser,这样的社会结构不会改变。
这些loser一般都是浅尝则止、靠3分钟热度或是一段时间使了一下劲看到有点效果就觉得已经功德圆满,然后停止练习,不多久遇到新的问题又再次陷入困境,然后又努力一小段时间,就这样周而复始,最后发现还是没彻底改变,最后心灰意冷的回到生活的原点。
就像下面图片中的兔子拔萝卜,如果他不想其他办法、找帮手或借助工具来解决,那结果就是使用蛮力尝试无结果,就会去拔其他小萝卜,有时候你遇到的当时最大挑战、困难,也可能是最大的潜在收获。除了得当的方法、有效的工具外,坚持是最终致胜的关键。这种浅显的大道理,大家应该都听得耳朵起茧了。
所以,我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写这一篇文章深入浅出为大家分析存在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以便大家了解之后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从新开始踏上改变自己的征程。
这些相对“笨”的人,自以为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就是没改变,于是他们放弃了,继续回到原来依然艰难的生活轨道上。或是去寻找新的“快速的”,或某种可以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无痛苦、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的方法能迅速的解决他的问题。
真要有一个点能马上带来效果的话,我估计还是有的,前段时间不是有一个很红的韩国整容节目吗,好像是选5个人讲自己的痛苦故事,比谁更惨。谁竞争胜出了就可以获得免费的整容,成功之后,再把之前给她造成打击的人安排重新会面。其中有个男生,身高1米8几,虽然五官都有,但放在一起就是那么的不和谐,这严重影响他的自信,曾经追一个女孩子失败了。最后通过整容成功后,再去安排拒绝他的女生与之见面,女生看到了俊俏的脸庞为之心动,对他完全改变了态度。
如果换到现实生活中的大众,首先不一定有足够的金钱去进行大规模的整容;其次,整容也是有很大风险的,要忍受手术对自己身体产生的痛苦,比如削骨、抽脂,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很多整容失败后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死亡的新闻也时有发生。就算最后整容成功,你获得的也是依赖于外在的条件自信,那假设你年老色衰,那你是不是又失去自信了呢?
以上是这部分朋友的普遍无法改变自己的部分心理层面原因,其次下面说到的是行动层面及背后的原因。
我现在之所以出来可以教授大家如何提升自己,主要是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一个因为某些原因产生了痛苦和困难(遇到爱情事业等方面的挫折,自信遭到了打击)、想改变、找不到方法、找到了一些方法尝试了又放弃的过程。但不同的是,我依靠信念、毅力、以及运气最终找到靠谱方法、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与行动、并最终迎来了蜕变,以及享受着成功的愉悦。
我就举自己的事例给大家说明行动的积累在这个过程有多重要。刚开始我自信也不像现在这么强,能量气场也很低,我社交能力也很弱,害怕去陌生人的社交场合、异性资源少、面对喜欢的异性不会聊天不会进阶关系、也经历过在不恰当的时机说错话,造成场面尴尬的情况。
最开始我在学习我现在教授的自我提升方法的雏形时,我的亦师亦友的Mr’ a ,就不停的提醒我:“要想真正意义上的蜕变,知道方法只是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很像红军万里长征、也像唐僧西行取经之路,会经历各种艰难险阻,信念也会经受各种诱惑的动摇、或是不断的否定自己到底行不行的针扎、只要你意志稍微不那么坚定就会放弃,打回原形,回到原来的状态上,继续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他当年这一席话直到今天都警醒着我。
他说他当年在洛杉矶和一帮白人朋友为了加快提升社交能力,365天里至少300天会去酒吧这种极致的社交环境里进行陌生人社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酒吧与中国的环境不太一样,中国酒吧大部分都是比较喧闹,美国的相对安静一些,方便交谈。
受到他的鼓励后,我就与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每周至少出去2-3次参加各种社交场合的活动,每次平均至少会聊天或认识5个以上的陌生人,主要以异性为主。保守估计一年下来,我会接触到超过至少600以上的陌生人,这还只是参加别人组织的活动情况下。后来我们还自己组织了在上海小有名气的海归群体的定期聚会。每月至少2次,每次平均来100人左右,多的时候200—300人,一年下来也差不多累计2400人以上左右,虽然不一定和每个人都说过话,但每次也会和很多人聊天甚至是还有其他后续交流。也就说,保守估计一年下来接触1000以上的陌生人应该是有的。而我就是通过了那1,2年的不间断的社交训练,突破了陌生人社交障碍,培养与积累了我大量的社交经验与人脉关系。中间自然经历过很多挫折与失败,也怀疑过自己到底行不行,就这么在大量的失败与一些小成功交织下,跌跌撞撞的走到了今天。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社交直觉,这种直觉就是与人打交道多了,当你积累的人数到一定基数,比如你交际过1000个陌生人甚至更多,你的大脑会自然而然积累大量数据,就有点类似于电脑的数据库系统,大致一类人的特点、共性是什么,你都会有个印象,都会自动的进行一些归类和做标签。当下次你再遇到类似的人交流时,你的大脑会飞快的获取信息数据进行匹配,并得出一个大致结果:这个人大致是什么性格,靠谱不靠谱,真诚不真诚,是不是徒有其表、是不是低调的富二代等等。当你具备足够多的社交能力与经验后,可以说面对各种类型的人你都能做到不卑不亢,游刃有余。同时你知识话题储备丰富的话,那基本上你10多分钟就可以与对方建立起一个比较有效的交流,并且给对方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为你积累高价值人脉奠定了基础。
大家其实也知道要想获得一些东西应该要付出对应的代价,但为什么还是做不到呢?这就涉及到人在做事时产生拖延的心理学原因。
在决定你是否做一件事时,会有两个重要因素在影响着你,那就是快乐与痛苦。
我前面说到的社交数据,对正面思维的人来说,第一时间就会觉得受到了鼓励,觉得既然已经有了量化标准,我照着做就对了,别人能行,为什么我不能。而弱者心态、负面思维的人,第一时间却是想到:我工作这么忙,我天天加班、我上班的地方比较偏远等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替自己找借口。
虽然客观上他们可能的确是存在这些因素困扰,但谁不会一点困难都没有呢?别人能克服,你为什么不能?因为他们内心产生了痛苦的联想,要进行大量训练会带来痛苦,于是他们就不想做了。
比如加班已经够累了,还要出去和陌生人说话,好害怕;比如上班比较偏远,每次去人多的地方就要坐很久的车,好费时;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说辞,除了理解与同情,那就是痛心疾首,如果这点困难就难倒你了。那你这辈子也就只有加班的份,你这辈子也只有在偏远地方上班的命。
你如果愿意把这种训练产生快乐的联想,比如当你社交能力提升后会带来具体某种好处与好的结果;比如你认识的异性多到你不知道周末到底该与谁先约会了,这样你的动力就会大很多。
有本叫《拖延心理学》的书里提到两个产生拖延的概念,特别适合学习我们课程的朋友在行动时用来调整自己的拖延问题。
第一种,恐惧失败心理
很多拖延者担心被他人评判,或者被自我评判,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做得不够好,害怕达不到要求。他们的担忧反映了一种恐惧失败的心理。拖延是他们应付这种恐惧的一个心理策略。害怕失败的人有一套他们自己的假设。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说,我的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人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现,他们甚至还维护着这样一种信念:他们的潜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通过拖延,你永远不会逼着自己去面对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哪里。有些人宁愿承受拖延所带来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羞辱。
第二种,恐惧成功心理
有些人担心成功需要付出太多,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因为致力于成功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努力和专注,有些人认为他们达不到那样的要求,还是站在原地会比较安全。通过拖延的方式,拖延者显得对竞争毫无兴趣,对胜利的回报也颇为冷淡。害怕成功的人,担忧人们会加大对他的期待,这是他们的焦虑所在。
这两个心理的背后是这些朋友非常在意别人的评论,自我的认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自己的主见,所以就有各种担忧以至于通过拖延这种方式来让自己待在安全的舒适区,不敢突破自己的能力界限。
而人要真正改变自己,过上你期望的精彩生活,或是过上你羡慕的别人的生活,就需要不停的突破舒适区与挑战自己的极限。我们的自我提升成长过程,就像下面示意图,你只有不断的拓展舒适区的边界,将挑战区转化为舒适区,缩小冒险区,才能无限的去接近我们想要过上的理想的精彩生活。
怎么突破舒适区呢?就是先鼓起勇气,用积极的心态勇于挑战自己不敢做的事、暂时还没做过的事情。一旦你每次做成功你之前从未做过的事情,你的大脑会向负责决策的区域发送“奖赏”信号,这会促进人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这被称作“奖赏效应”。每次收到奖赏,你的大脑就会产生多巴胺,多巴胺是产生快乐的源泉,一旦充满快乐就有助于你坚持做一件事情。大家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大脑的奖赏效应让自己不用再“痛苦“的应付,而是”快乐“的坚持。
另外,我再从其他层面来告诉大家突破舒适区方法,这个方法同时也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提高一项能力或一门知识,光看光听是不够的,远在明朝的王阳明早已提出“知行合一”,这说的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就学过的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
美国学术界在1946年一项研究显示了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准确的说,是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当时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 · 戴尔(Engar Dale)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The Cone of Learning)。“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和听讲是最不效率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实干(教授、实践、讨论)才是最有效的主动学习方式。而且这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知识的留存率差距极大。
虽然学习一门知识或技能不是以记忆多少为衡量标准,但总体来说,这个学习金字塔比较符合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学到东西的逻辑。结论就是你越主动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在日常行为上,你学到的东西就越有效,越能改变你的状况。
最后,再提一点,我课程里提到的相应社交作业实践,也刚好符合认知心理学里的认知行为疗法。
这里引用百度百科的解释
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拖延症等。
我的课程就是通过系统的讲解指出你错误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并教授你扭转的实际操作方法,然后通过大量的社交训练来进一步让你认知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是如何运行的,充分让你体验到主观自信与客观自信是如何在社交过程中相互作用并实现共同成长的过程,最终帮助你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更有自信、能量、魅力,社交能力强的你。我本人以及我教授的超过千人以上的学员都是通过这样方式获得提升的,我相信你也可以。
存在个别学员在尝试努力一段时间后,但又未实际的付出足够多的行动,就产生了一种逃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本来加入课程的时是非常认可我们的理念与教学,但经历过失败后不是先反省自己的行动是否足够以及要改进的地方,而是开始怀疑人生,怀疑我们的教学内容有问题。要充分的给这样的朋友解释清楚问题,避免让他钻牛角尖认死理,纠正他的理解偏差,需有个深入系统的讲解,于是就有了现在你们看到的这篇文章。
总结3个关键点:
1,了解阻碍你行动改变自己的原因,与懒惰拖延的自己说再见!
2,当你开始突破舒适区,不断游离在其边缘,才是精彩的新生活的真正开始。
3,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失败挫折,它们不是绊脚石,而是你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