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术》是日本印南敦史的一本小书,作者是职业书评人,一年要看700多本书,恐怕有的人一生也看不了这么多。书里作者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读书慢的人,转身成为一个靠读书生活的人。书不长,只有100多页,一天用不了就看完了。方法也不难,更多的是观念的更新,主要针对商业书,作者把它称为“书评式阅读法”,为用而读,在短时间汲取里面的核心精华,其他价值不高的统统舍弃。比起前些年训练眼力和阅读速度的方法来说,这个方法更适用于我们这些上班族。下面是我做的简要书摘:
1、即使是仔细阅读,还是会有部分内容记不住的。这也意味着“记住的内容都是对自己有益的精华”———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能否快速阅读的差异仅在于,是“能够摆脱仔细阅读的束缚”,还是“纠结于仔细阅读”。
2、提高阅读量,获取其中的“知识片断”,积少成多,通过不断汇聚,这些片断将逐步产生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想起小熊讲的做书的anki知识点卡片,小而碎,聚焦获得,也是这样的观念,我现在的笔记法还差一些)
3、养成阅读习惯:
(1)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固定时间段(10分钟也很好)和情景,让大脑产生“习惯的错觉”。如每天早上醒了在床上先读10分钟再起床,还可以是工作开始之前,午饭后,睡前等时间。
(2)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如故事书,想要细细品读的书都不适合快读。而那些贯穿全书的线索较少,相对独立的章节较多,无论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有所收获的书适合快读。多读适合快读的书,能创造一个接连不断阅读书的氛围,让进展看得见。
(3)尽快读完一本书。不要超10天,越快越好,目标是一天一本书。短时间集中读完的书,核心要点记忆更加深刻。因为读书密度更大,更容易抓住全貌。
4、一味读书是只吸不呼,所以要“为了写而读”,即通过写“摘录”式书评的角度来读书。
(1)边读书边摘录。读到佳处随时摘录,开头标明页码,之后是文章内容,最好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尽量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不必都用于书评)。———读完书后要认真回顾摘录部分。,就像听音乐的精选集。
(2)要让自己感觉到阅读是愉悦的,如寻找“最精华的一行”,把读书变成探险。
(3)养成撰写“一行评论”(读后感)的习惯。——把读书中做摘录时,产生共鸣的原因记下来。
(4)建议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回顾时,思考以下问题,来明确自己阅读意向。(可以从中选出最喜欢的一本书,年底再选出最爱一本书,定期的盘点和回顾,不让自己遗忘阅读时体会到的感动。)
・哪一类书籍比较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
・哪一类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
・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想要阅读的?
5、跳读:以小标题为单位,判断该章节内容是否需要阅读。———根据三个基本标志来判断是否需要跳读:
(1)为区别别的书而写的作者自述。如“我经历了……”。大多价值不大,有的甚至是自我表现。
(2)印证理论或主张的特殊事例、经历。是有价值的,但深刻的不多,如果不看也能理解书的框架,建议大胆跳读。
(3)渲染期待和危机情绪的夸张表达。
6、快速阅读:步骤一: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判断是否值得读,把握全书的整体框架和论述的推进过程。
步骤二:对无法决定是否跳读的章节,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另外大多章节都是总分总的模式,跳过中间不影响理解的。
步骤三: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想清楚要获得什么,可以确定一些关键词,然后只阅读相关章节。———如果只读这部分不能完全理解,可以倒退几页开始阅读,或者把关键词所在的这一节仔细读一读。
步骤四: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找到自己最舒服的阅读节奏,并要有两种以上的阅读节奏(普通,1.5倍,2倍,5倍),随时换挡,缓急有度。
7、按周做好读书计划,给每本书订个时间。有时“什么时间都能读”其实意味着“什么时候也读不了”。———要敢于选入不太想读的书(按3:1的比例),这样就不会千篇一律。———对于不会再看的书,要及时处理,选择书去与留的过程,也是明晰自己的过程。
8、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自然而然会想要收获更多。其结果就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当作阅读的目的。实际上,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读书,这种想法本身就很无聊。——醉心收集知识的人,往往误以为自己很优秀;拥有大量知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很了不起。(扎到心里了,我现在总想劝人多读点书,表面看是为人好,骨子里还是觉得自己读书很了不起,有些自我炫耀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