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山下英子的作品,很早之前就听别人提起这本书了,刚好云端仙子又送了我这本书,要好好学习学习。
(一)第一章
只要了解了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机制。
我带着四个问题进去第一章的学习。问题如下:
1、本章节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2、断舍离和整理术有哪些不一样?
3、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4.每日收拾物品时带来哪些自我察觉?
什么是断舍离,其实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
要采取的行动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体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地自在的空间。
1、本章节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P37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作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小时候家里的条件不是特别好,家里兄弟姐妹又多,供大家读书已经很吃力,所以从小就不敢乱花钱,在喜欢的东西面前第一个考虑的永远是价钱,稍微贵点就觉得跟自己不符,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然后找其他便宜的东西替代。每次我在特喜欢且昂贵的东西犹豫时,我会问自己:你是经济能力承受不起还是觉得舍不得?大多数回答是“舍不得”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所以我需要改变,需要告诉自己,再贵的东西你都值得拥有。
2、断舍离和整理术有哪些不一样?
我们常用到的整理术不过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然后扔进储藏室,这不叫收拾,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应该说是移动。
断舍离主角是自己,我们是主动把现在不需要得东西丢弃掉,整理术强调得是物品,我们是被动的把物品收拾好。
3、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须,也是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自己的空间里。说是这样说,我想很多人是做不到的,我们总觉得以后会有用的,以后肯定会用的上的,就这样一次次的把东西堆积起来的。
对于时间轴我感到困惑,因为在确定一个物品有没有需要的时候,多久才能确定它真的不需要呢?这个问题待后面寻找答案解决。
4.每日收拾物品时带来哪些自我察觉?
例如自己对于手机空间的整理:总是不舍得删这个不舍得删那个,结果空间几天就满了,每天都在提示内存不够,搞得自己好抓狂,手机厂商搞的空间小也于事无补。我想自己得好好的学习把照片及时在电脑备份,然后清掉。
(二)第三章
先从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我带着四个问题进去第三章的学习。问题如下:
1.自己是否因为能用就留下其实只是被自己来当做“垃圾暂放室”的东西?
2.为什么过去很要好的甚至自己很珍惜的朋友,而现在都淡出了双方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如何看待。
3.整理与收拾是一样的?
4.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
1.自己是否因为能用就留下其实只是被自己来当做“垃圾暂放室”的东西?
我“暂放的垃圾”有已经不会再穿的鞋子。因为真的不会再穿,但是出于感情、出于觉得还会“有用”,就一个个的摆在那里。想想自己大学拍毕业照穿的高跟鞋还在,工作后的第一双高跟凉鞋还在,还有那年买到合心意的单鞋……一个个鞋盒打打开后,不是破了的就是变色了的,不是过时不适合穿了的,就是变形了的。我对这些积攒下来的鞋子还留有感情,可现在是真的觉得不会再穿了。
2.为什么过去很要好的甚至自己很珍惜的朋友,而现在都淡出了双方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如何看待。
我很喜欢这章的这个延伸,说中了我的内心,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初中的时候是一群小伙伴一起玩,我很珍惜他们。到了高中,有去了别的学校的,有退学的,都不在一起了。再到大学毕业,大家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接触就更少了。那时我在想朋友,为何不能一直是朋友。特别是初中的闺蜜,后来她高中毕业了,后来她结婚了,后来她当妈了,再后来……她的消息我一直都有,但却无法像从前一样毫无保留、毫无障碍的聊天。她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着老公孩子转,完全没个人空间,好心提醒说可以发展点个人空间,却被误会。
现在慢慢明白人生在每一个阶段的生活处境会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的人也会不一样,但是我们会有选择的跟一些靠近自己的人做朋友,我们能做朋友不单单是在一起接触而成为朋友,而是我们有知趣相投,共同的生活有关,有相同的价值观才走的近,然而,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或许不在一起上学,上班,又或者是在同一个城市居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又都有自己彼此新的生活圈。
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是朋友,然而以后我们依然是朋友,只不过是彼此都不在了自己的圈子里。都在当下成为了他人的朋友。所以要顺其自然。
3.整理与收拾是一样的?
学习了“断舍离”后,我理解的“整理”和“收拾”是:先收拾:先思考“这件东西”是否能为当下的我所用?如果能就留下否则随手就扔了,及时处理物品。而整理是把东西放在属于它的位置上,分门别类的。
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
4.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p127最后一句话:如果在接受物品时就意识到爱惜物品之心的话,是绝对不会出现堆积如山的无法尽其用的物品。
把物品当做有生命的物体,尊重他存在的价值,而不是把他当做自己的奴隶去占有或舍弃。这样就不会囤积很多无用的物品了。
如果无法尽其用就谈不上真正的爱惜。我们被传统观念束缚太久,总是因为“爱惜“而珍藏。
(三)为生活做减法
山下英子修习瑜伽术多年,从其中的“断行、舍行、离行”中发明出一套新的行为方法:“断舍离”
究竟什么是“断舍离”?表面看,这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从深层来看,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所谓的“断舍离”即是一种减法思维: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不取。
舍=舍弃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创造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的一个重要原则:让空间最多被占据至七分满。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它与收拾、整理的最大区别在于:着眼于自身、此时。在决定是否丢弃一件物品时,断舍离的主语永远是自己,而非物品;时间轴永远是现在,而非过去或将来——“我,现在,需不需要它?”而非“它,将来,还有没有用?”
我们要做的就是询问自己:我,现在,需不需要这件东西?
断舍离的对象不仅仅是物,更延伸到某个人、某段关系、某种长期滞留而无力自拔的处境。
文中提到在清理过程中,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物品折射出来。比如朋友送了一套名牌杯子,你始终把它原封不动装在盒子里,藏在橱柜最里面。你也许在想:“好东西舍不得用。”山下英子则建议我们问问自己:“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是不是认为自己配不上这套杯子,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准呢?”
你貌似爱惜却长久不用的东西是什么,你重复囤积的东西是什么,你舍不得扔掉的是什么。这里面藏着某个共同的秘密。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一一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一一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一一是为离。
给生活做减法我们可以这样做:
1.丢掉视线里的“噪音”。不要允许微小的视线阻挡物存在。
2.丢掉现在不用的东西。与物品告别,也是同过去的自己告别。
3.丢掉说“随便”的坏习惯。不是要节约,而是要选择。
4.丢掉服装的选项。定好自己的“基本装扮”。
5.丢掉多重任务的思考方式。正如点茶一样,要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6.丢掉拖延的想法。消沉和恐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7.丢掉平衡感。不要期望成为一个全能的人。
8.丢掉熬夜。一日之计在于晨。
9.丢掉“低质量睡眠”。创造完美的睡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