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聚集了很多写作爱好者,有一个问题问得频率挺高,为什么我写了那么多,还是没什么见效?是不是我写得还不够?我打开ta的主页,有几万字的,有十几万字的,甚至达到几十万字的。
我的学生家长也经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孩子看了那么多的书,为什么还是不会写?
量变真的会不会产生质变?
如果量变会产生质变,那么传达室的老爷爷每天看书读报的量不可谓不大,但有转变成作家的么?
或者资历老了,自然就成了某一项的专家么?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成了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一定累积到了足够的量,但绝不是仅仅是量的累积而已。
01量变不一定会转成质变
我来说说我的故事。
我以前在学校的工作时,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从教小语教学已近20年。出来做培训机构写作教学,至今有六七年了,但是我常常感叹:这么多年我在学校所累积起来的教学经验远远不如我这几年的收获到的丰富,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说我已蜕变也不为过。
你可以说我以前没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一是学校的各项名目繁杂的工作占据了很大的精力,二是在学校期间,没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无需担心招生,无需考虑能否生存。在强大的压力下,我观摩了上百节名师课例,研读大量的专业书籍,边教边总结、复盘、修正,有时甚至为了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做梦都在苦苦思索。
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那种满足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我并不在炫耀自己是多么的努力,那是环境逼迫,也不是说以前混日子,也无须讳言,懂得都懂,那也是人性的弱点。我就是这么一个俗人而已。
02没有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
毫无疑问,质变必须依赖于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告诉我们,欲从大事,从基础做起,一点一滴积累,都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类似于这些的名言,是我们从小被老师和家长灌输过无数遍的,曾经激励过多少莘莘学子,也是历经长时间的考验,被证明是有效的。也无需过多赘述。
随便举个例子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国际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郎朗,据说他父亲为他设计了一个强制性的作息时间表:从早晨5:45分起床起,到爬到床上睡觉,已是深夜,天天不落,经过5年多的苦练,拿遍了沈阳钢琴比赛的第一名。郎朗回忆起这段时光,眼睛还是会湿润,谈起自己的孩子将来会不会学钢琴,郎朗表示不会这样逼他。
所有的这些例子,激励了无数奋斗路上的攀爬者,在自己要懈怠下来时,想想自己并不孤独,这是成功者都走过的路程。
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我这里,学了一个学期甚至几节课后,急于看到效果,对此我不会做任何回应,也请家长朋友谅解。
想急功近利的,请绕开,我是人不是神!
03量变如何转变成质变
那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练的,是不是都会成为下一个郎朗呢?答案是未必,甚至很少的概率能有他这样的成就。
一是郎朗确实是有音乐的天赋,郎朗第一次接触到钢琴,就把动画片看过的《毛和老鼠》的音乐敲出来,由此他父亲就决定让他走音乐这条路。
学习不是一味的努力就够了,还有一个真正的核心——刻意练习。
提升能力练习有两个区域,一个是舒适区,就是在自己所掌握的能力范围内简单的重复;还有一个是拉伸区,这个区域在舒适区的外围,但不能离舒适区太远。至于到底有多远,具体看个体的承受痛苦的能力。
人写了很多,读了很多,收效甚微,于是疑惑。网上有人留言量不够继续写,总有一天会到达质变。这样的回答太过笼统,很大的概率是还在老地方打转,你花再多的时间也未必见到效果!因为你只是在舒适区内的重复,流水线上的装配工恐怕一辈子也成不了专家。
想提高写作能力的练习必须在拉伸区内。
我在简书上写文,日更千字太痛苦,可能坚持不了多久可能会放弃。我根据自己的能力,要求自己每星期更文5000字以上,这个是在我能力范围内拔高一点点,欲速则不达,我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目前我是能够做到的,将来我肯定会制订更高的计划。
再比如健身,做刘畊宏女孩起始练个10分钟就可以了,到现在可以达到30多分钟,一步步增加。
其实任何的能力都是量的叠加和刻意练习的结果,离开了哪一步都是纸上谈兵。
写到最后:
顺带回答一下家长的疑问,孩子的阅读写作也必须遵循此规律,看了此文,或许对你有所启发,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任何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味的努力,成长最好不要“打鸡血”、拼意志力。遵循刻意练习的规律,一点一点地外走,和时间交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
那时候才是真正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