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6天的时间,我把小妞送我的书看完了。
昨天晚上,我陪小妞去苏州中心骑马,她在地铁上问我:“妈妈,这本书好看吗?适合我看吗?”
我告诉她:“你还小,等大一点或许能明白,妈妈只能和你说,这本书有人性、道德、法律,还有很多法律边缘的东西……”
东野奎吾的《彷徨之刃》,作为一个有女儿的母亲,阅读后不自然地觉得很不适。这几天,我一直被丧女的长峰紧紧揪着心。当长峰看到自己在人世间唯一的真爱——爱女绘摩,惨死前被人凌虐和侮辱的影像,那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表述的剐心疼和恨。
“警察到底是什么呢?是站在正义的那一边吗?不是,只是逮捕犯了法的人而已。警察并不保护市民,要保护的是法律,为防止法律受到破坏,拼命东奔西跑……”久冢(警察)在最后这么说道。
或许,故事中的人,故事外的人,都希望长峰能把那个没有父母管教、连畜生都不如的人一枪崩了。就像警察久冢最后也是这么想的吧!
法律,或许不健全,因此需要修改,但是它保障了绝大多数的人民的利益。也不能说警察不保护市民,而是保护法律,每个人都在维护自己该维护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东西。
小妞在老师的推荐下送我的这本书,我不愿和她分享读后感,对她而言,她根本无法理解书中的人性在法律面前,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到底是美的,还是丑的?
故事中的父亲长峰在复仇路上,不想给别人带去麻烦,也不求别人能理解他。确实,世界上,人与人,从来都没有感同身受,除非我们都经历过。
讲到感同身受,我突然想到生活中……
总是有孩子在同伴交往中,习于用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触碰其他孩子。他们常常用咬人、打人这些令我们成年人头痛的方式对待小伙伴。我们成年人总是用我们的认知去教育他,呵斥他,禁止他,可是我们没有想到这个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当我们开启童年的秘密时,才知道很多孩子还保持最原始的交往方式。我们常常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要用成年人的想法去替代孩子的想法。那么,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去寻找的。而不是,我们认为他是这样,他是那样的。
孩子是这样,我们成年人更是无法互相感同身受。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从来都没有好坏之分(犯法,不讲道德除外)。当我们觉得某人颓废之时,或许他正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他无法为了这份看似光耀而有价值的事业也好,成就也好去铆足劲,因为身后还有一个个沉甸甸的、压得透不过气的无奈。他只能独自匍匐而行。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谁都替代不了谁,所以,感同身受,不存在。
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在华丽丽的、光鲜夺目的外表下,藏着多少不堪的往事啊!当我们看着街头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热闹和繁华,每个行色匆匆的成年人背后,谁都不知道,谁是那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