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这场作弊游戏有一个大前提,天才和富人,富人给予资本,天才提供服务,他们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是,两者都拥有轻易作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像潘多拉宝盒,迷人的同时又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也使得以主角琳为首的团伙行动不再是“谁的青春不作弊”那样可以嬉笑调侃的事物,而是真正触摸到了犯罪的灰色边缘,展示了深陷其中的青少年心理慢慢异化的过程,这一点也不炫酷,因为每个人都失去了本应珍惜的事物。
琳是一个走进了泥潭又重新挣扎出来的人,这么说也许很俗,但琳的堕落和救赎都源于爱。就像每个故事美好的开头一样,寡言少语的琳遇到了活泼开朗的富二代格蕾丝,女孩长相甜美,笑容温暖,热情可爱的举止足以打动一个不谙世事的天才的心,至少在故事的最初,我们可以肯定,两人的友情还是那种孩子气的纯洁无暇。
其中导演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镜头,格蕾丝叫琳摘下眼镜拍照,琳最初还绷着脸,后来又忍不住羞涩笑了起来。在没看到结尾之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少女友情之初多么美好,但结尾琳去自首父亲叫她别怕要微笑时才显示出导演的恶意。两种微笑,实际上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开始,琳摘下眼镜那一瞬间以为的崭新生活实际隐藏着险恶的獠牙,借助这一仪式化的过程,人物的命运的走向正式发生了变化。
不过在此之前,抛弃高智商、天才、心思缜密这些标签,我希望读者能跳出那些反社会犯罪电影的影响,先明确主角还只是个不满十八岁的孩子,一个会为了朋友一句“小琳老师”不好意思的小姑娘。她的行为除了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天真幼稚的脾性和周围环境的助纣为虐才是真正的原因,甚至可以说,不管是贫穷的天才们还是富二代们,都是孩子在功利教育主义下的牺牲品。
数学老师以补习之名漏题给学生让琳看到了教育的黑暗一角,使这位尚未被社会打磨圆滑的孩子选择给好朋友作弊来表达反抗,正对应了结尾应聘官对琳说老师应该给学生起表率作用的剧情。
是啊,如果连为人师表的老师都不能以身作则,那么我向同学提供作弊服务难道不是各取所需嘛?已经做错事的人有什么资格教训我的错误。正是这种黑羊骂白羊不干净的可笑事态让琳在收取高额赞助费的校长面前笑出声来。然而尽管她噎得校长哑口无言,那又怎样呢?成年人的无耻转眼就让她失去了奖学金资格,一向优秀的琳第一次在资本面前败得毫无反手之力。
你可以说她太理想主义,但正是这种理想主义的天真和勇气使琳在面对类似颠覆三观的事件时,遭受的影响和变化要更具毁灭性,尤其她还是个聪明绝顶的天才,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普通人只能叹息一声了事舔伤口,她却可以钻规则的空子甚至掌握规则牟利,而贫穷的家境和留学的渴望又在另一方面助长了野心的燃烧,再碰上以格蕾丝、小巴为首同样蔑视规则的富二代。我不得不说,木柴有了,火有了,点燃的正义(老师犯错在先)也有了,这些诱惑加起来还不足以另一个稚嫩没什么道德枷锁的小天才动心,观众都看不下去。
而老师、校长作为普通人,资本链条的一环,实际上做的事本质上都没有区别。一个带来了悬崖,一个又狠狠将女主往悬崖上推了一把,让小打小闹的学生考试作弊最终升级为国际性质的考试作弊,金钱的诱惑加上教育者的丑恶促使了后来琳“干一票大的”决心,也让事态的发展彻底不可收拾。
别说还真挺有意思的,金钱和头脑,拥有哪一样人都不会太安分。
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班克,贫困天才之二,他的存在于琳来讲颇有点白月光和朱砂痣的感觉,既是初恋也是向往。班克与琳不同,虽然家境和智商都相似,但这小伙子单纯可爱,为人颇具正义感,也没什么坏心眼。他会举报作弊的同学,但意识到自己的举止让琳失去了奖学金资格后,又会感到愧疚。琳面对班克,正如一只开始狩猎的野狼面对懵懂的小羊羔,饥饿又不敢下嘴。用句诗意的话来比喻,“我宛若幼童,小心翼翼不肯玷污那片纯白。”
电影中智力比赛那一幕恰好反映了琳复杂矛盾的心思,琳帮班克整理衣领和头发,怎么说呢?其实整个画面两性吸引那方面的意味不太浓,琳的动作更给我一种在触碰易碎物品的感觉,班克也表现得很生涩,缺少了少年少女情窦初开的甜蜜。甚至到了电影后半部分,两人去悉尼参加考试,合影拍照感情升温,我都觉得班克这个人对琳的象征意义远大于爱情成分,太过囿于儿女情长多少有点轻视了女主这个角色。
整部电影,导演对于琳的塑造是极其用心的,理性上讲她是个理智、行动力强、有野心并且对自己足够狠的天才,放在黑暗背景的故事那绝逼是反派boss的好苗子。琳很喜欢班克,因为班克身上寄托了她失去的纯粹,两人是站在黑白两面的命运孤儿,而身处黑暗的琳对班克的感情同时掺杂了向往和嫉妒。当她看见班克从云端堕落,被人殴打错过奖学金考试,心理有多快活就有多痛苦。快活是看到心中月光可以同自己这般黑不溜秋,痛苦是班克的堕落间接否定了自己被救赎的可能。班克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的琳的一部分,他的碎裂也是琳的碎裂。对此有一个可能的推测我不知道该不该说,因为有点过分致郁了,我觉得琳对班克的爱是有一种自恋成分在里面的,她爱的不是班克而是自己失去的半身。
紧接着影片琳躲避监考官追逐和想办法藏匿证据都是在琳看见班克被抓后进行的,尽管女主也眼泪汪汪一回,但我觉得这孩子理智到有些可怕了,吞笔呕吐、回想、发答案、转移路线、吃零食模拟呕吐物、两手机准备、证据塞进路人包里、删除照片,第一次啊!不到18啊!极端环境下都能随机应变到如此程度,这心理素质,真难以想象等她成年有了社会经验后能发挥成什么样。
以上内容让我对班克的地位有了疑问,不可否认女主是喜欢过班克的,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琳真正的软肋实际上是她的父亲才对,一个在同伴被抓的情况下都能冷静独善其身的人,却在父亲的怀抱下痛苦失声。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琳长久以来不为人知的痛苦,这个人其实很久以前就想要回头的,但始终没有人愿意拉她一把。
镜子里的回眸是第一次醒悟。关于此有一个不知道是段子还是现实的故事,说赌场从来不会设置镜子,防止赌徒看见镜子中的面孔冷静下来。我想当时的琳已经多少意识到自己走得是一条不归路了,作弊的后果如今正以连锁反应显示出来,父母沉甸甸的期待压在富二代格蕾丝和小巴身上,逼迫他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然后这种期待又被转嫁到琳身上,导致了友谊的彻底异化,从单纯的情感变成了病态的依附,没有真情只有不断扩大的欲望。结尾格蕾丝甜甜的撒娇再也不能让女主露出笑容了,而那句“小琳老师”是琳曾经的骄傲和一生的讽刺,所以她走得那样义无反顾,因为两人都知道,她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小琳老师”,友谊的异化和结束,不得不说令人唏嘘。
按照上文相似的思路,我们也可以分析出琳对班克的心路历程。这里首先提出一个词,情感胁迫,影片里格蕾丝和班克是对女主最具影响的人物,可以说不同阶段的琳分别渴望从两人身上得到一种真诚的情感抚慰,但结果正如你看到的,非常糟糕。格蕾丝在种种压力下将琳视为考试的工具,班克被小巴雇人打的事情曝光后,班克利用女主的愧疚感使想要金盆洗手的琳重操旧业。甭管有什么苦衷,名目多好听,这种利用情感胁迫他人的手段两者真没有什么高低上下,一个货色。
人物形象的真正转折是在巴克要一百万的时候,在此之前巴克在琳心中始终保持着比较特殊的地位。还记得导演开头跟我们玩得倒叙插叙结合小花招吗?几个角色被审讯的片段,让我们以为东窗事发开始猜测人物关系,实际上不过是孩子们自导自演模拟被抓怎么办的游戏。而女主对班克的说法相当值得玩味,不仅将事情从他身上撇得干干净净,还流露出一种偏爱来,可以看出班克在琳心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后期班克臣服欲望的表现才会使这种打击越发沉重,之前我说过男主的象征意义,第一次可以说否定,第二次就直接背叛了。由此,班克的形象坍塌了,琳在上面寄托的情感也慢慢腐朽,删除照片的行为除了毁灭证据外,也有二人感情不复的隐喻在里面。
关于结尾有人说过于伟光正,但我个人挺喜欢,满符合故事的发展。如果说班克是一个纯悲剧性的人物,现实一步步将他推向毁灭,再无转圜之地。那么琳则在迈向毁灭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一分清醒,不断向外界发出求救,这种求救在格蕾丝和班克身上失败了,却在父亲的怀抱中成功了。琳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份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告诉她她错了,可你愿意和我一起面对。天才也是孩子,很多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在以上铺垫下,电影结尾琳的自首就来得很自然了,因为她得到了一份帮助她找回自己的真正纯粹的爱。这里,有一个很动人的细节我希望你记住,琳最后一次接触班克,轻柔抚摸着男孩手的模样和当初帮班克整理领口和头发时很相似,那是非常温柔的、爱惜的态度。只是当时身处黑暗的是琳,如今,门扉开阖的刹那,却是男孩留在了阴影里,这种双生子般的命运互换真是太美好了,我爱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