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生命教育,就属于“学会生存”的一部分。它包含的范围很广,刚才校长会谈到的“奇迹女孩”和瑞典男生的故事,主要是其中的“安全教育”和“求生教育”。不少学校也会开展诸如野外求生、水中求生、地震求生等教育活动,而这只是生命教育的冰山一角。
生命教育的第一步,是生命意识教育。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生命形成科学的认识,做到了解生命,进而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首先,要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构造,让他们懂得生命体从孕育到成长是一个神奇而又复杂的过程,要认识到能够来到这个世界是件多么幸运的事,要怀着感恩之情来过好每一天。在对生命有了基本了解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因为生命来之不易,所以不能随意诋毁生命、伤害生命,而是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各种体验。
其次,“生命教育”以“生死”作为其重要取向之一,不仅强调生命的保存,更强调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直视骄阳》里提到:个人体验和临床工作告诉我们,对死亡的焦虑伴随着整个人生。从孩提时代开始,孩子们便可以注意到林林总总的死亡痕迹——落叶、死去的昆虫和宠物、去世的祖父母、老去的双亲、一望无际的墓地等等。
他们也许只是看着这一切,有些惊奇,学习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保持沉默。如果他们直接说出自己的担心,父母大多会明显觉得不舒服并且试图安慰孩子。有时候大人们会找一些安慰人的话,或者把死亡说成很遥远的事情,抑或是通过一些关于复活、永生、天堂和大团圆等否认死亡的故事来安抚孩子们焦虑情绪。
从六岁直至青春期,死亡恐惧都还深埋在无意识深处。进入青春期,死亡焦虑大规模的爆发了:青少年通常都会思考死亡这个主题,少数还会有自杀想法。如今的青少年则通过在暴力的电子游戏中体验“二次生命”来掌控或征服死亡,还有一些青少年则做出叛逆行为来排遣死亡焦虑,如讲死亡笑话、唱嘲弄死亡的歌曲或是和朋友们看恐怖电影等。
另一些年轻人则通过冒险行为来体验死亡,与死亡搏斗。曾有位患者告诉心理医生,他从16岁开始空中跳伞,跳了许许多多次,回头想想,他觉得这是自己和一直以来的死亡恐惧搏斗的方式。可见,死亡焦虑会通过隐藏和伪装,转化成各种症状,它正是我们所体验到的诸多困扰、压力和内心冲突的源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如果青少年缺乏合理的、完整的生命观,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疾病和衰老,就无法懂得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