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节课,你已经学会了管理两样东西:任务和习惯,并且把它们具体化为一个个行动塞进每一天。如果把一天想象成是个抽屉,那么有的人的抽屉整洁,有的人的则杂乱不堪。经常听人说,每天都很忙,但一天到头却又不知道自己都忙了什么,这就好像在说:“抽屉里东西很多,却不知道都有什么。”这节课将教给你安排日程的相关技术,帮你过上井井有条的每一天,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在时间管理上,人们总是爱做反人性的事情,这时常表现为走极端,忽视循序渐进的过程。大部分人都是从未认真安排过自己的每一天(一个极端),一旦心血来潮,又会使用非常严苛的方法来规划(另一个极端),结果轻易就受挫放弃,我的学员吴晶晶就很典型,她的经历每个人都曾有过。
吴晶晶就是那种每天过得很混乱的人,受了网上所谓的乔布斯说的话的影响,她决定要改变,开始用严格的日程表来安排自己的一天。就是那段:“乔布斯年轻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九点半前把一天工作做完。他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自信。自信是对事情的控制能力,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时间控制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自信?”
吴晶晶听得热血沸腾,花了好大力气制定了这张日程表:7:30:起床。7:30―8:00:在早饭之前刷牙。8:00―8:30:吃早饭。8:30―9:00:上班。9:30:开始一天中最困难的工作。10:30:让眼睛离开屏幕休息一下。11:00:吃点水果。13:00:可口的午餐。14:30―15:30:午休一小会儿。16:00:喝杯酸奶。18:00―19:00:锻炼身体。19:30:晚餐少吃点。21:45:看剧。23:00:洗个热水澡。23:30:上床睡觉。
结果第一天除了看剧看得很过瘾之外,几乎没有能够依照日程表执行的,第二天这张日程表就被丢在一旁,吴晶晶又回到了无安排的混乱状态,她觉得自己注定是个失败的人,成不了自律者。
像晶晶做的那张日程表,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了。小学,老师总是让我们做假期的作息时间表,甚至幼儿园里都会有这样的要求,都是几点几点干什么那种。实际的情况是,我们从来就没成功的执行过它,而要求我们这么做的老师们,也从未坚持执行过。这样的时间表的问题是,太过严苛。这有点像你收拾抽屉,把抽屉仔细的打好格子,并且还非要精确的把每一样物品放在相应格子的精确位置上,听上去是不是很强迫症?安排本身花费很多时间不说,真照做时问题就更大了。我们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时间,也没法完全的控制自己,想得时候很好,做的时候难免会走样。有些时候吴晶晶确实吃水果了,只不过不是11点吃的,她都会感觉自己没做好,这就糟糕了,这日程表变不就变成了一种折磨自己的工具了吗?
这种排布日程表的方式没错,写清楚几点几点干什么,然后照做,逻辑上怎么都通,听上去也像模像样是个方法,但你若一上来就这么要求自己,准崩溃。如果说这种方法是最高一级台阶的话,你从起步开始训练自己规划日程,至少先应该先踩上另外两级台阶才行,这就对应了接下来我要教给你的两个工具:场景清单和三只青蛙法。
首先给你讲高一级的台阶,即场景清单。
日程安排的核心思想和我说的抽屉的比喻类似,你的一天是一个抽屉,它需要被整理,整理的一种好方法就是在抽屉里放若干个收纳盒,每个收纳盒装不同类型的物品。吴晶晶制作的那张日程表中写的如“8:00-8:30”,就是一个收纳盒,她在这个收纳里塞上了吃早饭的事情。这样做的问题时,她的收纳盒是死死的被时间限制住,缺乏弹性。
场景清单则不同,它是用场景当作收纳盒来划分每一天,比如,“早上起床后在家”这就是一个场景,“上班路上”也是一个场景。你会发现,场景并不受严格的时间点束缚,它也会考虑时间因素,但不会严格绑定在某个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上。这就意味着场景作为收纳盒,更有弹性,安排日程时弹性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做事情总会或多或少出格子,缺乏弹性意味着我们总会体验到自己的失败。
除了具有弹性,场景作为收纳盒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充分的考虑了在一个场景之下我们自身的状态和所处环境的限制,这样更有利于安排适合的事情在其中。在划分场景时,除了考虑大致的时间范围之外,你还应该思考的你当时你所在的地点,比如在家、在办公室、在餐厅、在路上,地点的不同意味着你周围的环境不一样,周围的人不一样,周围可以用上的物品不一样,这些都会影响你做事的状态,决定你在这个场景下适合做哪些事,不适合做哪些事。接着,你应该思考在这段时间你自身的状态有什么特点,比如早上我们刚醒来,并不是最佳状态,但也能够非常专注,上午我们状态最佳,中午午后我们容易犯困,下午傍晚我们状态逐渐回升,晚饭前后我们比较疲乏,晚间我们又能比较专注,这些特点有普遍性,但也因人而异,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
当你确定了一个场景,也就意味着你确定了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你所在的地点和环境以及你自身的精神状态,之后,就可以把适合的事情放进去作为安排。一天当中,你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场景,形成一张清单,这就是你的场景清单。
在安排每个场景中的事情时,应采取“八分饱”原则,所谓八分饱,就意味着你不要把这个场景安排满,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塞两个小时的事情进去,很容易撑破你的收纳盒。在执行时呢,应该有“仪式感”,每个场景的开始有一个清晰的界限,有一个仪式性的动作或事项。比如早上起床就是个仪式,上班出门是个仪式,办公室里泡杯茶是个仪式,关闭电脑是个仪式,之前给你讲如何早睡时提到的洗澡也是个仪式,每个仪式都让你的大脑做好准备,这会让你在新的场景里更加容易进入状态。
场景清单在弹性上明显优于严苛的日程表,是我推荐给你的日程安排方式,相比乔布斯说的,我更喜欢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在他的著作《思考的要诀》中说的:“要制定自己的时间规划,有弹性的调整自己,这样的手段就是管理。”
但再有弹性,场景清单也是较高级的日程规划方式,你若是还没有做好准备,我建议你从更为简单的方式来,有两个思路提供给你,第一,你可以现在就开始使用场景清单法,但仅仅先设置一个场景,先把这个场景安排好做好,再逐渐的增加更多的场景,早起和睡前比较容易把控,推荐你可以任选一个场景开始。第二,就是你可以先采取另一个思路来开始初步安排日程,即三只青蛙法。青蛙,代表了你一天当中重要的,并且你期望自己全力以赴在当天完成的事情,这样的事情需要被你小心谨慎的加入日程安排当中。为什么说要小心谨慎呢,因为你期待当天完成某件事情,完不成就会觉得很糟糕。
实际上,我们只有两种事情必须在某一天完成:第一,如果当天完不成真的会很糟糕的事情。第二,和别人的约会、会议。因为这两件事情都涉及到对他人的承诺,有外力逼迫。其他的无论是习惯也好,还是自己期望当天能完成的任务也好,都是自我要求,对于自我要求的事情,就要一点点的要求,让自己的能力和要求匹配上。
所谓三只青蛙,就是只写下当天的三件重要的事情,其实,“三”只是个虚数,我倒是推荐你从“一”开始,先能自我要求一个任务作为当天最重要的任务,如果持续一段时间执行的很好,再逐渐变二变三。三只青蛙法像是用另一种方式整理你的抽屉,干脆,不放收纳盒不归类了,抽屉里只放几个“大件儿”物品,也就是你的几件重要事情,重要事情搞定了,这一天就做得很好了,有余力就再做做其他一些琐事,一天下来其实也是非常充实的。
三只青蛙法和场景清单可以结合使用,你可以规划出专门的一个场景,用来搞定重要的事情。三只青蛙法也可以和另一个时间管理小工具“成就日志”相结合,帮助我们从每一天的行动中获得成就感。成就日志很简单,只需要每天列一列当你你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个工具能够帮助你积极的去回顾一天,坚持时间久了积累多了翻看过去的成就,会让自己信心百倍。
总结一下哈,这节课谈的是如何安排时间的问题。当学员问我如何安排和利用一天时间时,我总是会告诉他们这很难回答,但如果问我的是如何安排和利用上班路上的时间,可以提供给你的方法就会一下子多很多,而且相信你自己也会有很多想法。这就是用场景来规划每天时间的价值。换另一个角度,如果你每天都能把压在你心中最大的石头搞定,把最胖的那只青蛙吃掉,把和自己最关键的承诺兑现,把最重要的事情完成,那么,你的时间利用也很不错了,而且这一天过的一定是有成就感的。
最后,祝你能早点把你的时间收纳起来,一块一块的充分利用,让自己每周都能多上1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