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瑞
1
但愿你的童年,爸爸一直都在身边
《爸爸去哪儿》第5季如约而至,呆萌的小小春与甜甜的泡芙,有没有俘获你?
单身久了,看了《爸爸去哪儿》的萌娃,早上坐地铁,前面妹子不小心碰了我一下,我连我们小孩在哪上学都想好了。
我的大学同学曾经说过“爸爸爱女儿这么天经地义的事,还要这么矫情,这么赞扬”,听完我好羡慕:她是一个被父亲呵护长大的女孩子。
多半,我们要问的不是“爸爸,去哪儿”,而是“爸爸去哪儿了”。
2
“相夫教子”,真的是女性的使命吗
相夫教子,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主妇的生活模式。
“女人本来就该洗衣做饭,服侍老公带孩子”,这句话,本身就是对女性的歧视,甚至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养孩子,怎么就是一个人的事了?
除了女性变成妈妈之后,心甘情愿的付出或是牺牲,造成这种局面的,还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男女在获得教育与工作机会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平等。
若一个女性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机会与就业机会,在经济与思想上,都实现了独立,她大概不会觉得“相夫教子”是她最大的人生使命。
3
我们看《爸爸去哪儿》,在看什么
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基本分工是这样:男人每年春节回来,其他时间在外地务工;女人在家带孩子,就近工作挣点生活费。
这样的模式暂时还没有解决方法,很明显,农村提供不了那么多就业机会。由此造成的问题不计其数,教育问题是最大的隐患。
每次问起“爸爸在哪儿”,你妈是不是回复你:滚回去写作业去。
男性在绝大多数家庭,依然是“一家之主”、是“顶梁柱”,总之不会有错,“不要跟我讲理,我就是真理”。
但把孩子扔给女性,自己出去挣“前途”是不负责任的。
挣钱远比教育容易,只不过是多与少的问题。你把孩子扔给媳妇,一年到头不回来,日复一日,你与孩子的距离,从地理到心理都无限放大。
等到孩子开始拭动翅膀,你一把辛酸泪:老子在外面辛辛苦苦挣钱,你在家不听话,成绩不好还叛逆。
很多家长又是把小孩当做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工具,小孩叛逆不听话,正好所有责任都有了背锅者:老婆教育不好,小孩不听话不孝没出息。总之这跟老子没关系。
不需要外出务工的家庭呢?男人忙着应酬,女人忙着工作或者家务,孩子抬头月嫂低头妈,不是奶奶就是婆婆,“爸爸去哪儿”依然无解。“我工作累,我要养家,我要应酬。”
现在回头看《爸爸去哪儿》,是不是更像是对父亲缺席的批评呢?
谁不希望成长的路上一直有爸爸陪伴呢?
我们爱看《爸爸去哪儿》,大概是因为,在我们的童年,我们真的不知道爸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