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开学以来,我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明显感觉随着自己性子变得温和,工作节奏平稳多了(上学期自己初次接班,因为经验不足,遇到事情发火动怒的次数不少,虽然班级在“威严”震慑之下正常运转,但明显感觉班级一些有个性的同学“不服管”、“想挑事”,自己也深陷其中心力交瘁)。但是,性子的柔缓并不意味着我对违反班级规定行为的妥协,面对班级个别同学“交模型机”、“不交手机”和“侮辱老师”的行为,我要求自己就事论事、点到为止,做到无愧于心就好。
首先是手机问题。
为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安心学习,我校要求学生课前交手机(本市大部分中小学也推行“无手机”课堂),并推行相关规定。我班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学校规定,进班后自觉将手机放到桌子左上角,便于专门的同学收取纳箱。但是,仍存在个别同学“交模型机”(无卡的手机/塑料机)甚至“不交手机”和为了不交手机捏造各种事实(比如“手机放家里没带”、“手机放在电瓶车里”等)的情况。
为了开启和“个别”不交手机同学的对话,本周一开始,我就利用早读课时间对此问题做了铺垫,即向全班同学再次传达交手机的“目的”(保证大家在校期间能够安心学习)、“好处”(培养自律意识、增强抗诱惑能力)等,明确指出“班级有个别同学不交手机”的事实,并表达希望他们课下能将手机交给我,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以一个合格高中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愿望。
不过,很可惜的是,那几位同学依然无动于衷。我也默默等待,静观其变。
首先,我借着本周网课作业的契机,让其中一位同学“现形”(全班发手机做网课作业时他已经提前做好了);其次是“不管不问”的态度让另一位本就有些“我行我素”的同学“放松了警惕”,在午自修时间拿出手机聊天,被“抓了个正着”。
没交手机的事实已经摆在面前,秉持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处事原则,接下来就得进入个别谈话环节。
综合这两位同学之前的表现,他们的共同点是规则意识较差、自律性不强,学习习惯不好、成绩偏弱、喜欢串班、群聚,但两位同学的性格又有很大差别,一个相对喜欢自现,容易踩踏“灰色地带”,“明知故犯”,有小聪明,偶尔“插科打诨”,能用“利己”的借口为自己辩解,以引起他人“理解”;另一个“知理不遵”,有明显地“试探”、“挑战”底线、规则的意味。
考虑到这两位同学个性明显,严格按照班规处理(暂扣手机三天)可能会加剧他们内心的抵触感,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会把事情引向极端,所以,我在沟通时尽量做到“轻柔缓和”,在避免矛盾激化的前提下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欠妥,最好能够“商量”出解决办法(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种),目的都是让他们按照规定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对话的过程相对顺利,没有指责、批评,更多的是询问、了解,处理结果也迥然不同:爱踩“灰色地带”,就告诉他“灰色地带”最好不要碰,因为个人的行为表明自己会“无意”触碰“红色警戒线”,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喜欢试探,就告诉他作为班主任,我的原则不容动摇,试探的结果是搭上自己的前途和成绩,也让关心你的人失望……如此之类,好在两位同学都还“明理”,“商量”的结果是一位同学表示自己以后按照规定交手机,另一位同学答应将手机放我这里一天以表决心。
不同于之前指望一次对话就能达到预期目标,这一次,我已经做好他们还会不交手机的心理准备,因为,在与我班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教育是一个过程,不仅需要合适的表达方式,更需要耐心,急于求成反倒会过犹不及。教师引导学生,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自省意识,即通过对话让他们主动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足,并愿意向着“好”的一面去做。
其次是关于周五早读课“辱骂教师”的突发事件。
事情的起因小到我已然不记得了,只记得一位同学在早读课快下课时突然骂骂咧咧地站起来,满嘴“跑火车”,还不断叫嚣着:“你拽什么拽……”
这种情况于我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好像有点惨,前几次遇到这种情况时自己会想不开,因为我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直秉持“相互尊重”的原则,挺少遇到“以怨报德”的情况),这一次,我只是说:“请你出去”(潜台词是“请先冷静一下”)。
第一次说,这位同学依然骂骂咧咧;
第二次说,这位同学骂得更大声了;
第三次说(我的语调一直平稳),这位同学声音小了,并走到门口,嘴里依然嘟嘟囔囔。
我将早读课该布置的事情布置完毕,调整心态继续今天的工作——我不能因为这件小事影响今天的上课心情,这对其他同学不公平,但事情在班上发生,全班同学都是“目击者”,又必须得给大家一个“交代”——虽然班级大部分同学都明理,不会太放在心上,但这关涉我作为班主任的带班原则和管班理念。所以,换个角度,这件事情的发生反倒为我提供了一个集体教育的好机会,也应了那句“事情都有两面性”。
在第三节语文课上,我专门留出时间点评了早读课的突发事件,目的是摆明态度——我不想在与大家无益的恶性事件上浪费过多精力、耽误正常的教学安排、给班级体蒙上不和谐的阴影。此外,运用心理学知识客观分析并概括课堂冲突的基本类型和原因,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沟通”。全程不着一字批评的话语,那位学生也趴下装睡,但我知道他听了且听进去了,因为说到最后他又“开始发作”,但我用眼神告诉他“我不会回应”,在我们的对视过程中,他也就没说话了。
如果说通过这件事给大家做集体教育的目的是告诉全班学生“要学会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交流沟通”和“我不想浪费时间在无效沟通上,以后也不会做过多回应”,那么,午休时与该生的单独约谈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幸在谈话快结束时,他终于表示愿意尝试以合适的方式与他人沟通——这次他终于懂得彼此“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了。
开学一个月以来,我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方的感受,即不同于之前“一针见血”式的教育方式,现在的我都会给彼此留有些空间,“点到为止”,因为,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渐渐懂得:“教育不是万能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我教育永远是最有效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