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周国平的书。读这本书的初衷是看到目录里有一章题为“向教育争自由”,想着看看周老是如何谈教育的。先看了作者的序,我喜欢看到作者把自己写作的目的和感想都写在前面。看一篇序其实就知道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一读了。序很短,但足以言志。
那个从前的男孩一路走来,走到了今天的时代,垂垂老矣。如果那个男孩晚生几十年,今天仍是一个孩子,处在这个物欲膨胀、竞争激烈的时代,他肯定会比当年更感到迷惘,有更多的困惑。我多么爱他,凭我的人生阅历和思考,我能给他一些什么指点呢?
虽然全书分为五辑,但是我觉得都有一个核心的思想——“热爱生命”,进而“成为你自己”。
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
对于我来说,人生即事业,除了人生,我别无事业。我的事业就是要穷尽人生的一切可能性。这是一个肯定无望但极有诱惑力的事业。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锺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如果说作者有什么“忠告和建议”的话,可以列出来:学会独处、多读书、勤写作。
关于独处: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关于读书:
养成高品位的读书爱好,读一批好书,找到属于自己的书中知己。
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读了一些并非最好的书,仍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成为它们的知音。
关于写作:
写作能够练就一种内在视觉,使我留心并善于捕捉住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总是听任好的东西流失,时间一久,以后再有好的东西,你也不会珍惜,日子就会过得浑浑噩噩。写作使人更敏锐也更清醒,对生活更投入也更超脱,既贴近又保持距离。
周老的教育观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不是最主流的观念,甚至有许多想法可能让人觉得太过理想,我自创了一个词:超人本主义。但是,我依然觉得周老说的很对。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一点教育理想就会拘泥于当下的教学现状,永远停留在现有的水平。
当局者迷,反倒是不用考虑教学手段、教育制度的旁观者更容易看得清何为教育,教育为何。
例如周老说:“要善于向现行教育争自由,不要去做各门功课皆优的好学生,而要做一个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计划的自我教育者。”
例如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把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全部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
例如萧伯纳说:“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有两点是周老特别强调的:一是“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另一是“内在的自由”,即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察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而能进行独立的思考。但是这两点却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遭到无情的摧残和扼杀。
在这种情形下,我只能向有识见的教师和家长反复呼吁,请你们尽最大可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能保护多少是多少,能抢救一个是一个。我还要提醒那些聪明的孩子,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你们要善于向现行教育争自由,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救。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大概是周老说过的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这段文字也在我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出现过,可惜我当时并没有读出深刻的意味来。
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从来不谙思考、阅读、独处、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
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为自己营建一个精神的世界,让灵魂充实丰富。“精神”、“灵魂”这样的字眼可能让人望而生畏,但是我想作者愿意在这样一个贬低灵魂看重物质的时代,告诉“小读者”一定要保全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做精神的富翁,颇有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呐喊“救救孩子”的况味。我想介绍给我未来的学生,我还想让我的孩子在有能力读这本书时仔仔细细地读完之后,和我交流感想。总之,让更多的孩子读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