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基里安·墨菲,艾米莉·布朗特
初识奥本海默这个名字,还是刚刚才工作的那会,那时高中地理还是人教版的32k的小教材。其中有一段有关新能源核能的介绍,为使这部分简单的内容讲解起来不那么单调乏味,首先得把核能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我翻了点历史资料,其中有一段印象深刻的描述:因爱因斯坦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建议,美国成立了“曼哈顿工程计划",在著名的科学家奥本海默的领导下,用三年的时间造出三颗原子弹,瘦子用于核试验,胖子和小男孩分别扔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为二战的提前结束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至于奥本海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限于当时的资料条件,我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三十多年后突然冒出个《奥本海默》的人物传记电影,无疑它唤起了我的记忆,撩起了我的兴趣。
对冠以"美国原子弹之父″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导演诺兰并没有以我们司空见惯的宏大叙事方式展现奥本海默一生过人之处。相反,电影的主线却是奥本海默一生最灰暗的时期,处于被麦卡锡主义政客迫害的艰难境地,以回忆的方式展现他重要阶段的人生。在听证会咄咄逼人的质询中,奥本海默片片断断的回忆回答,配上紧迫感极强的音乐将奥本海默的性格、为人、经历、思想、才华得到了超乎寻常的淋漓展示,人物形象呼之跃然而不落俗套。这部电影娓娓叙说的不仅仅是这位如普罗米修斯一样开创人类核时代的传奇人物人生,同时也展现了人类一段波涛汹涌的历史;人性中自私自利、睚眦必报的浅见以及心怀良知,执着改变却最终心灰意凉后的矜持。电影让我们在唏嘘奥本海默一生重大事件经历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心生疑虑: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被质疑叛国是多么的狼狈;卓有远见的思想在鼠目寸光的群体面前是多么的不受待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历史又有多少令人信服的真实;价值观不一样的人群不仅如同不同星球上成长起来的生物,有时还是天生的你死我活的仇敌。或许伟大只有从没顶的泥沼中爬出,高光后的人生常会陷入长久的昏暗。这才是古今中外反差巨大的境地里唯一一样差不多的味道。这不仅让不同国别和文化背景的人都为之熟悉,也是促使良善之徒反省的世道人心。
天才的成长尽管不一定必须风调雨顺,但真的要有富有营养的环境。电影从奥本海默的求学之路回忆起,他出生在德裔犹太人家庭,父母不仅经济上富有,对他这位长子的关心和爱也同样富足。这让我想起常听到的一句话:文明只会诞生在富足和爱里面。良师和聪慧让奥本海默在中学时代混得风生水起,令人注目,而他也喜欢这份关注,十分享受别人对他的迷恋。有时为使这份尊重更显得值得和毋容置疑,他常将价值不菲的物品赠送与人,这份慷慨和幽默的气质使奥本海默极富个人魅力,成为身边人最乐于亲近的家伙。或许正是这份魅力,能使上千名科学家能够团结在他周围,效命这复杂庞大的曼哈顿工程。电影中二个片断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在建洛斯阿拉莫斯小镇时,他向格罗夫斯将军要求必须安置好科学家的家庭,理由是只有家在身旁,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虽然这与军方的保密要求格格不入,但富有人性化的举措无疑使他的科学家团队更有效率。另一个场景是奥本海默和他的核心团队交流的场景,从来没有一本正经的会议室,和庄重严肃也扯不上一点点关系,一张黑板和十几张模样散漫的椅子,围坐着这世界上顶级的科学家,大家各自说着工作上的进展和面临的难题,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谈及最新的想法,而奥本海默一直认真地倾听,时常在黑板上计算什么,很快他就有了解决的思路。他一直喜欢这样的小聚会,这使得他解决工作上的困难显得得心应手,富有成效。或许我这种溢于言表的赞叹多少有点小题大作,但在见惯挥一挥手指明方向并强调奉献牺牲的氛围里有点少见多怪也就在所难免了。
没有人具备天生的坚韧性格和执着的内心,奥本海默也是如此。少年时代因小的过错也遭遇过同龄人的欺凌和嘲弄,但他从未将之告诉父母,他忍耐却又有点竭斯底里。欧洲求学过程的内心脆弱而又让人不可理喻,不时的大吵大闹把同室好友吓得目瞪口呆。在剑桥学习期间,不善于实验的他搞砸了不少实验常让他心灰意冷,一次居然想用一只注射了剧毒药品的苹果让他的导师吃,虽然不清楚这是奥本海默的幻觉还是他真做过的事,电影中的他突然回过神来赶紧拿回并扔掉了那只带毒的苹果。我们习惯以君子之风要求那些显眼的卓越人物,一旦立为榜样则他们的一切就应该如天使般闪亮光洁。其实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虚幻,人之所以为人,注定不会有超越上帝的品行,人生的视角很重要,仰望只会出现失真的高大,更会觉得自己如蝼蚁般卑贱需要拯救。以平行的目光看待一众眩目的头衔,才会有机会得到更接近真相的认知。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很残酷,但凡人只有努力做到这一点才会避免更大的苦难。年轻时的奥本海默虽然大脑有点病态有时近乎癫狂,但从不缺乏神奇智慧的想象,在转学德国期间,他在理论物理量子研究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就。语言的天赋又使他掌握了几门外语,连晦涩难懂的梵语都不在话下。“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这句他在情人琼面前朗诵的梵语预示着他不同凡响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会震憾这个世界。
每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都有它应运而生的英雄,奥本海默无疑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位。与其说是格罗夫斯将军选择了奥本海默,不如说是战争年代的紧迫感降大任于最有希望和可靠的人选。制造足以毁灭人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奥本海默表现出来的尽心尽力和任劳任怨非同一般。因为他深知一旦在核武的赛道上落败对自己的国家意味着什么。当一道耀眼的强光划过暗黑的天际,长时的只有心跳的寂静传来轰然的巨响,他终于能告诉姬蒂:把床单收回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先河使他收获了巨大的声望,于是掌声和鲜花成流水之势淹没了奥本海默的出头露脸之处,无可质疑的专业水准也使得他成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中最有权威的委员。但广岛和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后的悲惨景象还是震惊到了他,对同为生命的怜惜和对一旦核战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破坏的忧虑使得他精神上很受折磨,于是他成为氢弹开发的坚决反对者,并满腔热情地致力于通过联合国来实行原子能的国际控制和和平利用。他的见解从今天看起来无疑是极具高度的远见。但对于身处当时国际丛林中的国家而言,政客的想法可能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奥本海默的做法也就成为政府核竞赛的绊脚石。与当权者对抗是一个人活着的最大风险,永远不要低估政客的坏,群体的恶,即使仁爱之心昭然也经不起俗的诋毁,变成一无是处的一地鸡毛。群体多的只是随声的虫,他们只需只言片语便能给他们带来最为仇恨的情感。为把奥本海默从美国核事务中踢出,鞋子推销员出身的AEC主席刘易斯·施特劳斯以肯尼思·尼科尔思的指控信为导火索一手策划了针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也就是电影叙事的主线。这个听证会明面看似合规,实则极其阴险,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罗织罪名,以奥本海默威胁美国安全为由取消掉他的安全许可,把他踢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一旦踢出足以让奥本海默背上叛国的嫌疑而身败名裂。经施特劳斯一系列老辣见不得光的骚操作,结果以2-1的投票结果最终取消了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这让奥本海默声名扫地。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奥本海默的另外一面,如果他听从爱因斯坦的劝告辞去委员职务,让AEC和听证会见鬼去吧,那么他也不会遭到这般羞辱。当不想随波逐流,也就不要多在意世俗的尊荣,刻意追逐的热望可能遭致刻薄的嘲弄和打击。施特劳斯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迫害奥本海默,除了政见相左之外,可能多少也有点个人的恩怨。电影中也描述了这样二个境头,施特劳斯推举了奥本海默当上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但奥本海默对他以为是鞋匠出生的施特劳斯多少有点不屑一顾,这使得施特劳斯立即声称他是鞋子推销员。在一次听证会上,奥本海默对物理不够专业的施特劳斯的观点言词讥讽,虽然博得了一片笑声,但却在施特劳斯心中种下了怨恨。这对权势人物的傲慢可能也是奥本海默听证会以悲剧收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又有多少人不是一条哈巴狗?虽然施特劳斯实现了他的计划,但也为之付出了代价,因为对奥本海默不择手段的劣迹,在1959年提名为商务部长时被参议院否决,从此之后基本从政坛隐身。虽然他出版了回忆录来为自己辩解,尽管回忆录还上了畅销榜,但公众对他的辩白并不买账,而他至死也没能对此事释怀。平心而论,我对这位家境贫寒、鞋贩出身、依靠自学成才的施特劳斯还是有点同情,一场听证会的结果造就了二个人政治上的悲剧。
奥本海默之所以遭到严厉的指控,与他的思想、经历和当时冷战年代美国恐共病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奥本海默早年就是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多次出钱捐助西班牙内战中的左派,私下也经常参加美国共产党的一些活动。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奥本海默的个人品性,那就是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或许只有相似的价值理念才能说到一块,走在一起。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奥本海默曾经加入过美共,但他的情人琼、妻子姬蒂、弟弟弗兰克都加入过美共,更不别说众多的朋友。电影中浓墨重彩了琼的形象。琼让奥本海默着迷的除了她像“古代爱尔兰公主”的美貌,还有她那不轻易示人的忧郁。她才华横溢,思想激进,一旦听说社会上那些不公正和不平等的事情,她就会义愤填膺。琼的社会良知,也自然而然地唤醒了奥本海默的社会责任感。琼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陷入忧郁症的苦恼和折磨,尽管她拒绝了奥本海默的求婚,但是每当她情绪低落给他打电话时,他都会来到她的身边,即便已和姬蒂成婚。出于爱和同情,他成了琼心理支持结构的关键一员。然而奥本海默突然神秘消失了,他没有向琼道别就去了洛斯阿拉莫斯。所以有了影片中的那一幕:琼的自杀让奥本海默如此痛心,除了悔恨、愤怒、沮丧和深深的悲伤,他肯定也感到了自责和内疚,因为他知道自己对琼有多么重要。无法安慰和拯救她,也是他勃勃野心的代价。琼之所以成为奥本海默一生的挚爱,因为他们俩都看重个人灵魂的神圣性和判断力,喜欢自由地独立思考,以及自由地做出政治选择。由此看出他们不会是意识形态的木偶,在意的并不是意识形态本身,而是实现社会正义的目标。这从奥本海默听闻苏联大清洗的残酷后从向往变成憎恶可见一斑。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星光璀璨,但也不乏骗子闪烁其间。一些强盗式的人物也常被讴歌成英雄硬汉,他们的站台以另一群人的白骨来堆砌,他们的功绩以另一群人的苦难来写就。心怀怜悯才是人类文明的共情。如果说野蛮能够战胜文明,那么人类即使历经千年也只会在原地转圈,甚而会走到灭绝的边缘。活在对别人的仇恨里最终也会活在别人对你避之不及的孤独里,既不会有幸福,也不会有更明媚的未来。尽管由于政治上的幼稚让奥本海默吃尽了苦头,但受到迫害的奥本海默并没有听从别人的劝说离开美国,去到薪酬更高并且欢迎他的欧洲,继续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的职位上干到结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道出了缘由:“他只犯一个错误,就是他爱死了这个国家。”在奥本海默的眼里,尽管他受到不公的待遇,但美国依然伟大。
伟大人物令常人目眩的人生无疑是受到上帝的眷顾,但上帝的偏爱只有一个,那就是道义和良心,正是这唯一的偏爱,才能使人类的文明逶迤向前。有瑕疵的伟大依然是伟大,它经得起推敲和质疑,即使蒙上岁月的尘土,但当擦去泥垢,依然如灯塔一样在历史的烟云中熠熠生辉。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