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见的好友马上要从国外回来,我 提前发微信问他下飞机后想吃什么菜,是川菜还是家乡菜。印象中这两样是他的最爱。谁知他却只回过来三个字:喝碗粥。
很理解这样的心情。旅途漫漫,舟车劳苦之后,所有的大鱼大肉,大荤大素似乎皆是多余的。这些东西虽说寄托着请客之人的相思之情,可站在客人的角度看,却未必撩拨的了挑剔的胃。倘若饭食仅是为了面子而吃,那就真真是食之无味,毫无乐趣的了。
我猜想好友一定是吃腻了美利坚合众国的面包热狗,怀想起了家乡的饮食文化。一个人无论你在哪,无论距离有多遥远,哪怕你更改了国籍、苍老了容颜,可你的胃永远是中国的,是家乡的。胃是每个人的隐藏密码,看不见却时刻存在着。
我们这个地方的人确实是喜欢喝粥的。粥的种类异彩纷呈,且不断地在推陈出新之中。一天三顿饭,我们要喝两顿粥的。否则就会难以下咽,吃再好的东西也会顿觉寡淡了许多。
印象最深刻的是夏天母亲必给我们做的青菜粥。简简单单的食材,朴素无奇的方法。可一旦米和菜在沸水中相遇,便发生了令人叹然的化学反应。
每一颗米粒慢慢地在膨胀,变得稠粘起来,继而演变成“糜”的状态,这时候米粒的精华部分完全得到了释放。青菜也在沸水的洗礼下流出了汁液,浸润了早已变得酥软的米粒,把蕴积了一整个季节的自然气息布满了整个空间。再加入少许盐、味精一类的调料,最后盛在青花纹状精巧的碗里,吃起来甚是陶醉。
我想好友的“喝碗粥”应该是指母亲做的青菜粥吧。小时候农村一起长大的孩子都吃过“百家饭”。不像现在门对着门却从不知晓对面人家住的是谁。他小时候不知道蹭过我家多少碗冒着香气的青菜粥,我们打小玩的好,亲如兄弟不分彼此。我很感激他还记得这个味道。
我大学伊始竟然有些不适应,也是因为粥。平素在家是一天喝两顿粥的,早已经成为了深入骨髓的习惯。可东北校园里,除了早上有粥可喝之外,中午和晚上都是米饭炒菜。一个星期吃下来,我竟瘦了许多。
后来终于在D区校园的东门口发现了一个专门卖粥的中年男人。长得粗犷,人却随和。他卖的粥好喝,而且种类多样。玉米粥、南瓜粥、八宝粥、黑米粥、红枣粥、番薯粥、胡萝卜粥、皮蛋瘦肉粥多达十几种。他就是靠着每天在大学门口卖粥养活了一家子老小。每次提到他正在哈工大上学的儿子,都极为兴奋,粗犷黝黑的脸上竟也闪着几丝害羞的笑。
粥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极为重要。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吃食,也有着药用功效,甚至上升到人文色彩浓厚的养生层次。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就曾作过 《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现在不少商家主打的“养生粥”,“美颜粥”,“补肾粥”等等五花八门的粥绝非首创,古人早就知道。
我不是养生学家,无法说的透粥与养生的确切关系。但我想粥对于每个人的胃而言一定是最熨贴,最温软的食物。饮食男女大快朵颐往往是快活了嘴巴却弄伤了娇弱的胃。此时来一碗质朴的白米粥,让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的米粒去熨贴受伤的胃,一定是最大的安慰。
粥像这个星球上所有朴实无华的人一样,平淡无奇,却共同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粥也是励志的。两张“弓”里面的“米”被奋力撕扯,这不恰恰就是艰难的人生吗。米在弓的压力下最终成熟,成了一碗香浓的粥。人也如此。生再艰难,只要你努力,也会成就人生的好粥……
(原创文章,禁止盗用。已开通维权骑士。如有需要请联系qq35696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