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力量13(以《论语》章句分析为例)
1、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不明白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对于真正懂得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能少犯错误;要多看,有疑惑的先放在一旁不做,对于真正懂的,也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说话很少犯错,做事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这一章采用了新思维模式。第一句,“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首先是”多闻“提供了一个范围,然后,在里面分出一部分为”疑“,另部分为”其余“。对于,疑的部分,孔子说要阙,对于其余部分,则慎言。二者合在一起,就会有寡尤的结果。因而,可以认为“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是一个范围划定和范围再分的思维。其后,二部分二合为一,则是并行与串行的叠加。符号表示如下:((主语+多闻)+((主语+阙+疑)+(主语+慎言+其余)))+(主语+寡尤)。
第二句跟第一句结构完全一样。第三句,则把前二句的意思合在一起,得出禄在其中的结论,结构是典型的并行与串行叠加。
2、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鲁哀公问:“用什么方法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让他们居于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让他们居于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这里,孔子回答哀公的二句话是典型的分叉并行对比模式,而对比的二个举动,则是把二个对象(直和枉)的位置上下调整。
3、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问道:“要让老百姓恭敬、尽忠并互相勉励,应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孔子这里给出三个答案回答季康子的三个方面问题,是典型的并行结构。
4、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去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参与政事了,你以为要怎样才能算是参与政事呢?”
《尚书》这一句,“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表面上是二个并行原因与一个串行结论的叠加,但其深刻含义在于孝弟与有政的内在关联。在儒家眼里,血亲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的跟基和源头,”本立而道生“。因而,其在思维模式是直接的因果关联的结构化。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就好像牛车没有大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关键,马车没有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它还怎么行驶呢?”)
孔子在这里使用了同构转换式的并行对比结构。“人而无信“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对比。不过,前者是一个串行结构,后者则是二个串行结构叠加成的并行结构,因而,二者之所以可以对比,是因为分别对二者进行了点化思维处理,然后作为二个同构性的点进行对比。
6、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知吗?”孔子回答说:“商朝承袭了夏朝的礼仪制度,其中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承袭了商朝的礼仪制度,其中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孔子这里回答的三句话,又是一个同构转化的三叉并行结构。
7、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去祭它,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这二句话怎么可以放在一起?表面看,二句话没有什么关联,在思维模式上,也不是同构的。因而,也许是在某个特定场合,孔子跟学生同时谈论了这二件事,并给出他的观点,然后学生就给记下来了。不过,有人认为,二句话都直指内心,前者强调内心的真实情感,鄙视假情假意的谄媚非其鬼(实际上是谄媚跟非其鬼相关的活人),后者则是强调危急时刻的勇敢情操。强调内心修为,是二句话的共同跟基。
在思维模式上,二句话都没有新内容。
8、总结一下这一节。这一节里,有新意的是范围划分和范围再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