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飞将军”的威名还是对手匈奴人所封,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却至死未能封侯,千载之下,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不能封侯已是人生憾事,然而近古稀之年,不愿忍受刀笔吏审讯之辱,引颈自刎,这悲惨的结局,引得庙堂之上,江湖之间,无人不为之悲愤难平。李广一生为何未封侯,后人各执一词,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推崇他的把他捧为战神,诋毁他的说他浪得虚名,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历史自留于他人评说,但一代名将李广确是不世出之人才,他的勇敢,他的武功,他的悲情深深地镌刻在人们心上。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才气一:精通骑射
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说的就是李广的故事,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一箭射去,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再射,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李广射箭技术一流,可见一斑。《水浒传》中一名善射武将叫花荣,人称“小李广”。李广在后世几乎成了精通骑射的代名词。
关于李广精通骑射,《史记,李将军列传里》还记载了一个近乎传说的故事,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匈奴单于素闻李广威名,令部下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李广终因寡不敌众,受伤被俘。因李广受伤,俘获李广的士兵,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来追捕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竟然得以逃脱,随后,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称号,匈奴人闻风丧胆,他镇守右北平,匈奴数年不敢来犯。李广兵败被俘,只身从大军中突围,这简直就是武侠小说中的情节,也很有电影里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李广凭借自己精湛的武功,机智的头脑,硬生生把人们的幻想活成了现实,无人不服。
才气二:带兵奇特不拘一格
李广带兵,不按建制,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同时期的将军程不识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要到天明,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死。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忙乱,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时汉朝边郡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李广爱护士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并且他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李广一生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
才气三:攻心为上,险中取胜
李广在上郡太守任上,汉武帝派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遭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所有的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很是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匈奴骑兵觉得奇怪,但不敢轻易攻击,派一个骑白马的将领出阵试探,李广迅即带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干脆让士兵们把马放开,随便躺卧,一个个悠然自得。这时正值黄昏时分,匈奴军队摸不清形势,不敢进攻,后半夜,匈奴兵以为周围有伏兵,趁夜偷袭他们,赶紧连夜撤退了。第二天早晨,李广率众信步回到大营。
李广一出攻心战,凭借自己的机智敏锐,处变不惊,多年的作战经验,对敌军心理的揣摩分析,对敌情的把握了解,成功脱险,这在李广的个人生涯中,确是浓墨重彩光辉灿烂的一笔。但也有人认为李广身为一军之将,竟然置大军于不顾,亲率百骑为追杀三名匈奴军而遭大敌,铤而走险,欠缺大局观,考虑事情不分轻重缓急,非良将所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诸葛亮的一出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人们纷纷赞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假如输了呢,是不是要讥讽他自以为是,妄自猜度?成王败寇,成功了,你说什么都是对的,输了,说什么都是错的,也许,因为李广一生未封侯,他的所作所为都会被人无限放大,险中取胜,人们只看到险,不愿看到胜。
李广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与匈奴大大小小七十余战,作战英勇,杀敌颇多,声名远播,但在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却一次次与封侯失之交臂。
李广无功缘数奇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老将行》有两句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对“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人基本达成共识,“数奇”就是命不好。
李广是三朝元老,景帝七国之乱时,他是太尉周亚夫的部将,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却接受梁王刘武授予的将军印,汉景帝因此没有给李广封侯,这也许就是李广悲剧生涯的开始。这梁王何许人也,梁王是窦太后的小儿子,窦太后偏爱这个小儿子,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由梁王来继承帝位。景帝还未立太子时,在一次家宴上,他有意无意说了一句话,千秋之后,传位梁王。这个话一说,史书记载“太后欢”,窦婴马上端起一杯酒献给汉景帝,父子相传是汉朝的祖制,皇上怎么能够擅自传位给梁王呢?一语出,“太后憎”。可见这梁王实在是个身份敏感的人物,被视为觊觎皇帝宝座的人。李广实在是政治觉悟低,身为大汉骁骑将军,怎么能接受一个诸侯王的授印,一旦与诸侯王联手谋反,岂不是后患无穷?所以,后来景帝只让李广在边关来回转悠去对付匈奴人了。李广第一次封侯的机会就这样与他擦肩而过了。
此后,李广也频频出征,但都与封侯无缘。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路,每军一万人。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卫青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立下战功。公孙贺到塞外,没遇到一个敌人,相当于旅游了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分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匈奴单于主力,全军覆没,而且兵败被俘,就是前面提到的,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得以逃脱。但他损失伤亡惨重,按汉朝的例律,应该斩首。在汉代被判处死刑,有三种解决方法,第一种就是赴死。第二种,用钱赎罪。第三种,受宫刑。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后来,汉武帝派张骞和李广从右北平出塞,击匈奴左贤王,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兵分两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率领的四千人,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但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沉着应战。后救兵到达,李广才得以脱险,但四千人马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李广最后一次参与的大规模战役漠北之战,此时李广已经60多岁了,这是他人生最后的机会了,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汉军出塞后,卫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
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公孙敖对卫青有救命之恩,卫青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卫青收回调令,卫青不答应他的请求,李广愤而起身,没向卫青告辞,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环境复杂,迷失了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卫青徒劳而返。卫青差亲信带著酒肉来慰问李广,向他询问右翼部队迷路的经过,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把走失单于的责任推给右将军赵食其,因其迷路,贻误战机,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自杀后,他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了。
受人诟病
李广备受世人诟病的就是杀霸陵尉和杀降事件。李广赋闲在家时,常到南山中打猎。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后来,李广升任为右北平太守。他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人们经常拿他和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相比,韩安国坐牢时,狱吏田甲侮辱他,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后人往往指责他,意气之举,不考虑后果,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
李广备受人诟病还有一个原因,杀降。李广数次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明代文人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我们又何必拿儒家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所有人呢?
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从没断绝过,有人说军功不够,有人说杀霸陵尉、杀降人品恶劣,有人说他只有匹夫之勇,没有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破敌的大将之才······归根到底,究其根本原因是汉武帝不喜欢他,没有浩浩皇恩,哪有赫赫军功啊,没有赫赫军功,哪有坦坦仕途,更何谈封侯呢。司马迁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不会讲话,因其果实芬芳,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李广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非凡的勇敢,男人的血性,忠实的品格,悲情的命运,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威名,深入人心,至今读来,依然回肠荡气,耸然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