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教学与学校(1)
哲学思想活动之所以能够存在两千五百年之久,主要是靠少数几位大哲学家,他们各有其独一无二的标准,这是这次活动的起源,同时也是它的巅峰。这些大哲学家也是其他哲学家哲思活动的出发点。然而,只有当他们拿出其自身独有的原初性时,他们才能加入这个源头。即是说,只有内心带着火花的人,才会被传承的真理点燃。
哲思活动是真实性和原初性的结合,所以哲学的真理不可能就这样简单地被接受和学习。学习本身既不代表进步,也不表示退步,它是具有唤醒力与繁殖力的哲学式思想活动的表征。
假如我们的原初性在大哲学家身上找寻到了其源头,并透过其学说而领悟内在的精神,那么这种带有各人色彩而出自其内心而表述出来的哲学思考活动会发展出一套有系统的哲学,而它决不会是大哲学家房间内的一幅小图片,它是表现非创造性但具有原初性哲思活动的工具,这种哲思活动是与大哲学家精神沟通的媒介。这样的哲学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要寻找它新的表现形式。凡是通过学习和传授找到了自己面目的人,即使对那旷世稀有的哲学家保持着绝对的尊崇,也绝不会优劣不分。
因为我们要学的是哲思活动的客观形象,要了解认识的工具,因此哲学就不可避免的成了一门学问,这样一来哲思活动就有可能遭到悲惨的误会。
大学包括了所有的科学,并通过研究和了解的工作,而抓住一切的事实和结构,让各种学术研讨得以多方面的发展,大学的内在精神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活动为标志。
毫无疑问,这个“比学术还要多”的东西,正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教师应在哲学课上讲清楚,这种内在精神只有和学术一起发挥作用,并赋予学术以意义,让学术之间发生根本的相互关联。而大学的发展则完全视这一灵魂是否渗入大学而定。
因此,在大学里开设哲学课程是完全必要的,它是保存学术和哲学传统的条件。在学校里传授思想观念、学术分类和定义、思想的方法、训诂技巧和历史知识正是为此目的。学校的工作除了传授这些哲思活动的先决条件之外,它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以往哲思活动本来面目的声音。哲学课传授的并非是真理,只是一些准备条件而已,以便让学生通过智力的训练去获得真理。学生要学会如何把他认为真实的东西清楚而准确地说出来。
哲学教学是传承哲思活动的外在形式,这个形式属于过渡性质,它是历史传承必须的步骤,其功用是传播真理,但如果视其本身为真理的结晶,那就错了。如果将哲学视为一种客观可知的内容,这时的哲学就已走上自毁之路,哲思活动每每在通过这一关的时候,总有一刻变成一种空洞的客观事实而失去了它的本源。
如果人们已经倾向于在教学之中找寻一些固定的东西,让自己脱离自己存在的要求,那么哲学一定就会使学校更加失去了哲思活动的基础。更有甚者,如果把哲学当做一种可以获致功名的手段,而去引诱没有这方面天赋的人为了能捞到一官半职,来从事这种在社会传统中已经成为不可缺的职业时,那么哲学就将遭到灭顶之灾。这时,人们如果再不冒险,从世界、人际关系及历史传承之中去进行哲学思考,就会把哲学当作一门固定的学问,一门可以学习、通过智力发挥作用,然后再来传授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