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有思想的,因此,每个人都不免有憧憬美好未来的幻想。年轻人尤其如此,他们幻想美好的明天,幻想成功的事业,向往幸福的人生。幻想往往与青春结下不解之缘。
一提到幻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嫦娥奔月”这些神话故事。它们的神奇虚幻境界造成了巨大的艺术魅力,而其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更令人啧啧赞叹。马克思在论及希腊神话故事时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是马克思对神话起源和作用所作的唯物的科学的说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幻想和想象,就没有神话故事中的生动形象,也谈不上任何艺术。
艺术创作需要幻想和想象,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科学,哲学要不要借助于幻想和想象呢?列宁认为,幻想是及其可贵的品质,他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现微积分。”爱因斯坦也很重视幻想和想象力。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不是把生产实践,而是把想象力当作科学知识进展的源泉,未免言过其实,但却说明爱因斯坦本人对想象力重视到了什么程度。
自然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幻想在人们解开一个又一个“自然之谜”,一次又一次科学技术发明中,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雄鹰翱翔直上九重天,海燕展翅迎战暴风雨。它们自由自在的飞翔,激励着人们渴望飞天的理想。“天高任鸟飞”,难道人就不能像鸟类一样,在天空中飞翔,遨游太空吗?为了幻想人类能够飞上蓝天,人们不断构思和设计各种飞行工具。我国清代李汝珍在幻想小说《镜花缘》中就曾通过幻想构思,具体而形象地描述了三辆“飞车”,每车可坐二人,车内四面安着指南针,车后拖一小木如船舵一般,车下尽是铜轮。控制“飞车”的一是起匙,一是行匙,一是落匙,……如果车头向左,将舵向右推去,向右,朝左推去……车子正面有一鲛绡小帆,如遇顺风,将小帆扯起,尤其迅速。这种“飞车”,上了“起匙”就可以从地面直升起飞。只见那些铜轮,横的竖的,莫不一齐转动,有如磨盘的,有如辘轳的,好像风车一般,个个旋转起来,转眼间离地数尺,直接向上升起,约有十余丈高,直向西方飞去了。据说“飞车”从长安起飞越洋过海,直飞到了“女儿国”。看这在当时是多么神奇的幻想,又是多么巧妙的构思设计!今天的直升飞机和垂直起落飞机不是把这种幻想变成了现实吗!古人幻想“嫦娥奔月”,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千里眼”,“顺风耳”,今天通过人类的探索和努力,则有了各式各样的飞机,火箭和宇宙飞船,人类果真实现了登上月球的梦想。还有人工降雨、雷达、电视、无线传输、互联网等等,都把古人的幻想一一变成了现实。揭开了幻想是人类继续前进的谜底。
幻想启发人们的聪明才智,科学研究最终把幻想变成现实,许多科学发明都是受到幻想小说和神话故事启迪的。举世闻名的法国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大量科学幻想小说,为人类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作出了重大贡献。许多科学家都曾受到他的作品的启示。例如,他的《从地球到月球》,描述了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亚等乘坐一颗空心炮弹到月球去探险,但目的并未达到,这颗空心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降落,却在离月球二千八百里的地方绕月球运行。据说这给了俄国科学家奥尔科夫斯基重要的科学启示,使得他首先提出了火箭飞行的科学理论,为把火箭飞行用于宇宙飞行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人类从此开始了宇宙飞行的一系列研究,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人造卫星上天,六十年代,人类遨游太空,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则使这一幻想变成了现实。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又例如,儒勒·凡尔纳的另一部幻想小说《海底两万里》,描绘了一条像鲸鱼一样的海底怪物——“鹦鹉螺号”潜水船,探险家落在它身上,游经各大海洋,行程两万里,领略了海底世界奇异美妙的无限风光,经受了潮起潮落的洗礼,感受到海底生活的快乐和美好。后来,美国科学家西蒙·雷诺就是得益于这种幻想,经过反复科学实践,终于设计和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艇。人类也从此开始了向大海深部探索的步伐,我国研制成功的蛟龙号潜水器,在海下深潜可达到6000米的水平,人类揭开海底世界谜底的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在科学研究的天地中,幻想给科学的起飞插上了翅膀,幻想让科学研究无穷无尽,让科学给人类不断带来希望和福音。
科学把幻想变成现实,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又反过来促使人们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更加富有想象力。这是幻想和想象同科学研究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关系。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给人们传递各种信息,有才华的科学家往往能够依据自然透露的信息,通过类比,联想和幻想,从而运用于科学设计,做出重大的发明。瓦特通过开水壶盖的跳动联想到了蒸汽动力,从而发明了汽轮发动机。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仿生学,也是幻想启示科学发明的很好例证。例如,蝙蝠就给予科学发明重大的启示。人的耳朵通常能听到16~20000赫兹的声振动,频率高于这个限度的声音叫超声波。而蝙蝠就是靠超声波定位的。飞行过程中,蝙蝠从喉内发射出超声波,被食物或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信号,由耳朵接收,通过“回声定位”,在半秒时间内能够捕捉到二只昆虫。在密度大于展翅飞行的密集细铁丝网中能够在一刹那间收起翅膀,顺利通过铁丝网眼。现在人们已根据对蝙蝠的超声定位的研究,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仪器形似手电筒,它通过发射超声波返回的信号,可以帮助盲人在十米的距离内发现电线杆、台阶、人行道边的各种障碍,而不至于瞎撞。生命探测仪也是利用超声波的定位原理而研制的。总之,人们受到自然的启示,促进了仿生学的飞速发展。通过巧妙的构思,把在亿万年中生物进化所形成的各种器官的特异功能,加以“仿制”,日益广泛地运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中,仿生学为人类的科学幻想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但是,幻想从唯物论的反映论来看,归根结底是客观存在的虚幻的反映。有些幻想往往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这些是需要人们去鉴别并加以批判的。我们提倡的是科学的幻想,决不是毫无客观依据的胡思乱想。兴之所至,异想天开,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只能使人想入非非,无所事事。科学的幻想必须基于一定的现实材料。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科学幻想应以实践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写道:“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幻想给科学插上翅膀,但事实是科学起飞的空气。单凭“翅膀”,没有“空气”,科学仍然不能起飞。而要把美妙的幻想变成科学的现实,除了这种幻想本身要凭借于大量的事实外,还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去实事求是地找出规律,作出发明创造。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说的好:“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两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居里夫人之所以能够对人类科学作出重大的贡献,不仅在于她富于科学幻想,更可贵的还在于她通过毕生的创造性的科学实践,包括在从沥青中提炼镭的日以继夜的繁重体力劳动,她的艰辛付出,把科学之梦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复兴的百年梦想,一切有志青年都应该振作起来,奋发向上,都要从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那里和革命先驱者那里,学习他们富于科学幻想和革命幻想的宝贵精神,要学习善于把幻想变为现实的奋斗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让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