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后文森修和比恩卡幸福在一起,彼特鲁乔和凯瑟琳啊也幸福在一起。但是凯瑟琳啊来了一个巨大的转变,竟然宣扬妻子就应该对在外打拼的丈夫言听计从这样的言论,让我大失所望。莎士比亚是用嘲讽的态度写这样一段文字还是发自内心就是这样想,认为妻子应该听从丈夫。无论一个作家一开始是为了什么写这个,不同的读者可以有各自的解读。
丈夫在外辛苦工作,就可以妻子言听计从的理由么。乖乖推荐的《中国古代妇女史》公开课也是讲妇女权益。虽然三从四德对妇女进行了束缚,但是也不会对妇女要求无限高。虽然丈夫给妻子家庭的稳定的温暖,但是因为这个温暖就丧失了自身的人格。
我不明白为什么凯瑟丽娜后来来了一个如此巨大的转变,我觉得很失望。为什么一定要把结婚的压力强加给她身上,她必须首先结婚,她妹妹结婚,我觉得这样就更把压力强加在她身上。就让她不只是为自己考虑,还要为妹妹的幸福负责。
中国的女性也是,只有嫁给他们,同时生了儿子,这就成了宗庙的祖先,才可能真正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只有在唐朝的时候,女儿即使嫁给他人,还会把女儿要回来合葬,我觉得这样才是相亲相爱一家人。
我宁愿更喜欢骂人的凯瑟丽娜。虽然《Shakespeare.Retold.The.Taming.Of.The.Shrew》把凯瑟丽娜形象塑造得超级神经质,这样不会讨好别人的动不动乱骂的角色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党的领袖。我觉得政治人物就是四面圆滑。但是相比,我更不喜欢女性被塑造完全没有个性。
剧中的文森修等看到比恩卡温柔娴淑,很漂亮,就怦然心动去追求,完全的外貌动物。女性难道只有外貌和温柔才是值得夸赞的么。这点完全不同意。
两个版本的电影都各有特色。
1967年的版本遵从原著,
文森修:一个超注重外貌的人,怎么都觉得像个花花公子。原来父亲叫他去求学,但是他看到比恩卡就砰然心动,不求学了。让他仆人装扮成他,迷惑其它求婚者。自己装扮成教书先生,去接近比恩卡,最近抱得美人归。
特拉尼奥:一个很有趣,装的很像,也会为主人考虑的仆人。也很幽默。
路森修:可怜的老爸,自己节约用钱,儿子却为了追中意的人乱花钱。不过钱就是用来乱花的。为什么要节约用钱呢。为了灾祸发生时候可以很淡定躲避灾祸么。
彼特鲁乔:有勇气的年轻人,去追求别人都不敢追求的凯瑟丽娜。但是他把原来那么霸道强势的凯瑟丽娜驯服成一个那么乖的妻子,很不爽。他以暴制暴对待凯瑟丽娜的方法也让人不爽。在新版本电影中,他就几乎成了一个无赖,没有钱,想找个有钱的妻子。经过他一个朋友介绍,说凯瑟丽娜要找一个丈夫。在电梯刚好卡住,套近乎,就成功了。电影把原著的家长给的压力完全省去,让人觉得凯瑟丽娜就是寂寞了太久,然后有人追她,就答应了。实在是太愚蠢了。所以
《Shakespeare.Retold.The.Taming.Of.The.Shrew》实在似乎太糟糕了。把凯瑟丽娜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无知和愚蠢,而且神经质。两个人的大小也差别很大。把原著改的太多了。凯瑟丽娜:太为她同情了。在那个时代女人脾气暴躁就被否定了一切。但是男的脾气暴躁可以去酗酒,打妻子。女性个性没有那么夸张,就被否定一无是处。到最后只能听任社会的改造变成一个毫无个性的,还要宣传男权主义的人。
比恩卡: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