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停地做选择。
起初,我们用啼哭来表达喜好,之后我们凭对世界的认知生活、交友。
在对世界有一个模糊地概念之后,我们背起了小书包,进入幼儿园,开始了学习的初体验。
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我们凭借着各自的分数去往不同的方向;紧接着文理分科,再之后,我们带着各自的偏好,四散去了不同的城市。
有人说高考是人生的一道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四年之后的大家可能会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我们带着懵懂奔向远方。
四年弹指一挥间,毕业去向再次摆在我们面前。
读研、考公、留学、工作。我们又在这道槛上踟蹰良久。
前一阵的学术造假闹得满城风雨,热度至今持续不减。
恰巧正逢考研出分,又是几家欢喜家几家愁。学长学姐们说,科研生活枯燥且无聊,可下一届的我们并没有因此退却。
可是大多数人在多年前行的旅途中早已忘记了从前自己信誓旦旦的「科研梦」,只不过「研究生」这个title的确能够为今后的生活保驾护航。
不知道这是不是报考人数逐年激增的主要原因。
于是上研的期待早日「解脱」实现财务自由,上班一族憧憬校园的「美好生活」,两拨看似不在会有什么交集的人群各自羡慕着彼此的生活。
要说选择题最折磨人的一点在于,你不知道你的持方是对是错,你也难以保证你的持方能够长久,更难说你会不会想要中途反悔,改变立场。
两个小人在此僵持不下,谁也不肯退让半步,我们为此烦恼,苦闷,时间似乎在此停滞。
我们觉得这一刻太难了,这个抉择太重要了,这可能直接决定了我们的后半生。我们不敢马虎,但也不想妥协。
前几日考研出分的微博热搜里,有这样一段话。
可能的确有些人长风一生,所有的脚步都踏在期待上,或者说有足够的家庭资本让每一步都有红毯垫地,他们幸运地永远不必理解那种随风断线的无措,但有许多许多的人也和我一样在挣扎,在挫败,在轨道上痛苦地跟随主流播报的节奏,在轨道外把同龄人的远走当作折磨自己的心刑。
虽然安慰的成分显而易见,但还是催化消解了其中一部分的难过。
选择其实本身并不难,只不过我们被未知恐惧打压,把前路想象的过于可怖。
在我们的第一次犯错,第一次抉择里,我们都在感觉前路希望渺茫,在黑云压境的臆想里小心翼翼。
可多年以后,回想起那个第一次犯错的小孩,也不过是淡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