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年轻人问我开书店的一些事情,还让我写出来,虽然很是困惑,我还是避重就轻的写点。
问题1:开店成本?
最大的成本自然是房租,我想应该现在所有实体经济的最大成本都是房租吧,如果你自己有店面,那就当我没说。
我最初的店面有八十多平米,地理位置很偏,在大学校园外,外面的路是土路,下雨下雪,惨不忍睹,只能溜着墙根走,人和狗都如此。房租是1.3万,不贵,但没暖气,我们这里自古苦寒,属于戍边之地,再往北就是游牧区了。没有暖气,冬天就是等死。
房东装好了土暖气,就是自己烧煤,其中苦乐,这里就不说了。现在当然不可能让自己烧煤取暖,即便在我们这个五六线城市。
后来搬到学校里了,房子有大有小,房租呢,一直涨,因为学校学生数量一直在涨,就我这个店面可接受的租金上限是四五万元。但地段一直没好过,不是楼上就是楼下,不是拐角,就是背街处。大学书店都是这样,利润无法支撑好地段大面积店铺的费用。另外,即使不差钱,也没必要,因为面向的是固定顾客的固定需求,地段就显得不重要了。
搬家五次,最后没处可搬了。
04年,我刚开店的时候,这个学校有六七家书店,最高峰应该是十家,然后在09年的时候,剩下三家,到病毒爆发时,应该就剩两家,包括我在内,另一家还是刚开的。
房租这个其实真没啥好谈的,城市不同,地段不同,面积不同,自然就有天壤之别。
问题2:手续问题
这个每个城市应该差不多吧。首先是营业执照,这呢,做什么生意都需要。现在相对好办了,直接到当地的政务大厅去办,难度很低。
开书店还得办理wenhua经营许可,这个稍微难点。
我最初是在当地文化局办的。每年五六月份要年检,那时店里非常忙,我总是错过年检的时间,错过了,就失效了,然后再补办,因为距离太远了,跑一次基本就是一整天,跑一次,还未必能办妥。
后来,这个也在政务大厅办,周期相对长,要现场勘查,看你店面实际情况。
有一阵子,过期后,我就没办,就看有人没人找上门查了。
建议还是办,尤其是想网上卖点书的话,没这个不行。
问题3:装修问题
我本人是没怎么装过的,顶多就是粉刷粉刷,擦擦玻璃。
就我的情况,没必要装修。学生是固定顾客,他们有需要,自然上门,并不在乎你装修如何,有人家要的书,价格合适,买了就走了,尤其是那些考研学生,哪有功夫和你闲聊。
另外和我接触的供货商有关,因为总去省城或者北京的图书批发市场。他们的店面很多比我的还小,店里的书堆积如山,从地板一直顶到天花板,过道窄到你只能侧身过。
问题4:渠道问题
这个问题,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时代不同了。
我最初开店,进货渠道就是图书批发市场,自己本省省城的和北京的。北京又分海淀图书城和朝阳甜水园图书市场。
刚开始,自然要去现场考察的,你自己要卖什么书,和谁家进货,要上联系方式。
起先,非网络时代,要货还得发传真。这个是为了双方有保障,货物出现偏差,双方可以核对传真。有网络了,就发文档。
当然,一来二去,熟悉了,处理方式也就灵活了。
图书市场外面就有货运公司的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物流。价格便宜,差不多5元一包吧,不是五六本书一包,是五六十本一包。
货运公司通常第二天就把书拉回本地了,但并不给送货上门,得自己去提货,这是开店最辛苦的一部分工作。
开始,货运公司离着不远,随着城市建设的规范,它们都被搬迁到城市外围了,毕竟大货车在市区晃来晃去不安全。距离是越来越远。
我骑过电动车取货;骑过摩托车取货;实在货多了,就安排朋友开车去取。
之前说了,时代不同了。网络时代了,快递发达了。图书市场都消失或者萎缩了。
后来几年,我也网上要货,要得很少,可以通过快递解决了。图书更多的是保持人流量的一种手段,店里的利润更多来自打印复印了。
因为面向的是大学生群体,他们要考各种证,要考研。通常都会报辅导班,辅导机构会给发资料,不太需要另外大量购买书籍。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其实,对你未必有什么帮助,时代不同,城市不同,目标客户也不一样。
就像我朋友说的,你这就不是书店,顶多算资料室。这就是之前我说的,如何定义图书,如何定义书店问题了。
我是不鼓励年轻人再开实体书店的。说的严肃点,逆潮流。
我从来不是优秀的学生,但即便如此,在我的大学时代,也是买了很多书。
当时的生活就是如此,除了看书,并没有太多消遣娱乐。校园外就有图书城,书店环绕着中间的天井,天井中摆着台球桌。出了图书城不远,有四五家录像厅。呵呵,就这些设施。
北漂时,一度住在小西天附近,离北师大不远,距校门很远,曾经有一家书店,三十多平米。傍晚下班时,人很多,三四个小伙子看店卖书。看上去他们本身并没有上过多少学。书是论本卖的,小的五元,大的十元。顾客人很杂,有学生,有外来务工的,有看上去像老师的,有如我这般的上班族。小店生意很好,很多人都是成摞抱书走的。我淘了一套《鹿鼎记》,那里的书和它的顾客一样杂,武侠言情有,科技类地理医学专业大部头的也有。你大可质疑这些书的来路,但也得肯定顾客购买热情。
在大学开书店时,最多有九个竞争对手,那时全校学生估计也就四五千吧。赶上重要的考研图书到货时,十家书店,家家忙到脚不沾地。当我离开时,各类快递应该有六七家吧,毕业季、开学季会忙到脚不沾地,书店一家也不剩了,学校学生应该有三万。不是学生不买书了,是彻底摒弃了传统实体书店。我应该算很早的网购者了,06、07年的光景吧,卓越网,最初我就是从那上面买书的,是很便宜,比我进货渠道便宜。我挑选一些一定会卖出去,但时效性不太强的书,从那里进货。能想象吗,只能通过邮局寄,十天半月到货是常有的事。不过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实体书店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第二年,我就买了一台复印机。
十多年前,我父亲开始失眠。他文化不高,但一直爱看书,半夜不睡觉亮灯看书,太影响其他人,于是我给他买了一台kindle。从此,他晚上更不好好睡觉了。从那时起,我就觉得纸质书的路会越来越窄。就像网络媒体之于传统媒体,数码相机之于胶片相机。
就我本人而言,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读过纸质书了,眼神越来越差,字小点都看不见。偶尔,想读书,通过某信读书读,但那上面我喜爱的书不多。另外就是网络版的书,通过电脑可以把字体放到最大。最甚的,我还读PDF版的,也是把比例放到很大,脚放到桌子上,抱着无线键盘,敲着向下键。
纸质书和实体书店会消失吗?不会,但一定会越来越少。某次去中关村图书大厦给一个学生代买专业图书,上午10点去的,店员通过电脑查询,这书就在附近某个书架上,可就是找不到,搬着梯子,一个一个通天书架的找,最后终于是找到了。我的火车票是下午两点四十的,差一点就误了。那时我就想,如果这是电子版,至于这么费劲吗。书越多,意味着越大的吸尘器,意味着越大的安全隐患,意味着巨大的场地占用和人员管理。
十多年前就有不知是咖啡店还是书店的店面了,我的一些朋友还鼓励我也搞一家。我不觉得有书香情怀的人会这么做。
以后,一定会有更多剥离传统形态的书店出现,但不会很多。
以后,纸质书一定会存在,作为礼品、收藏品,或者情怀替代品,只是实用性会慢慢减弱。
正如现在也有纸媒体,也有传统相机。
现在得多么有情怀,还要去开实体书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