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在街上遇见从事服装销售行业的小A。
小A从事服装销售行业已经3年了,算资深销售者,一直在某品牌店工作,薪水不高,而且没有保险。
我说:“那你要赶紧筹划,最起码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要交的。”
小A说:“我没交这两项社保,挑选了一款商业保险,一年6000多,挺划算。”
我劝她:“据我了解,还是养老与医疗这两项社保比较基本,回报率也高,商业保险投资要慎重,各项条款你要仔细,投保容易变现难。”
小A固执的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从各方面比较来说,这项商业保险不亏。”
我举了很多例子最终使她明白,养老与医疗这两项社保是稳妥有保障的选择。
小A叹了口气,说道:“人生就是有舍有得嘛,我如果不舍,也不会有得,我的这项商业保险投资还是有回报。”
我无话可说,两人之间似乎产生了隔阂,沉默以对。
我发现,有时候人们做出一项错误的选择似乎总是从某个角度出发有着经典、充分的理由,正如建立在“舍得”理由上的小A。
不对,我发觉有点儿不对,犹如有刺在咽喉。
我有一个长辈亲戚,她女儿的成绩还不错,中考后可以选择稍远点的市立学校,上下学不方便但教学效果好;或者可以选择郊区的学校,方便上下学但缺点是师资力量薄弱。
他女儿的分数都达到录取标准,如果努力一下可以进入市立学校。
我的亲戚没有努力争取,其实他女儿是有机会进入市立学校的。我十分不解,跑去问他:“为什么不争取下?你女儿未必一点机会没有的,毕竟市立学校教学效果好很多。”
他淡淡的回答:“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关键在于她自己是否努力学习,不在乎学校。”
他说的有道理,可我听了之后怪怪的,总觉得真实不是他说的那样。
昨天,我儿子拿碗时打碎了一只碗,奶奶问他有没有划破手并说道“碎碎平安”。
喔,我忽然明白了,小A和我亲戚的理由都很对 ,以此为出发点为人处世也有道理,但是,问题出在,他们的这些理由不是用来依据知识做出决策,而是在为自己的错误辩护找借口。
小王想通过跑步锻炼身体,为此制定了详细计划并付诸实施,没几天就丧失了新鲜感,后来有一天大雾他就不想跑了,安慰自己说:“事有轻重缓急,我可以根据突发情况调整计划。”于是就放弃了锻炼计划。
是的,的确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我们做计划时有应急预案,临时做出变化要有补足机制,计划推行不下去要有反思反馈并改进修正计划。可是小王你除了为自己找个光荣的“调整”借口,还作了什么?这不是调整计划,这是找借口为自己辩解!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这类人,他们读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知识,制定了很多好的计划与习惯。然而我们与他们打交道会很累,他们总有很多高尚实际的“鸡汤”理由为自己的失误辩解推却,好像他读了那么多书只批判吸收丰富了自身推却理由。其实真相每人都知道:懒。
懒于行动的人是错误的,比懒于行动更可怕的是懒于思考。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每天辛辛苦苦的做计划跑项目,勤奋的努力,踏踏实实的奉献血汗以拼搏一个崭新的未来。然而一年到头总是发现他们与成功绝缘,付出很多,回报很少,最后落得一个“好人一生平安”的祝福。我觉得可能跟他们的思想定位错误有关,而且这类人缺乏思考的能力,不,确切的说,他们是懒于思考。
我不是要否定勤奋与努力的价值,恰恰相反,我认为人的基调里离不开勤奋与努力的激励。但我认为一个正确的方向比仅仅勤奋努力更重要,勤奋努力虽然难得,但勤于思考更为宝贵。
同理,我们要把精力聚焦于事前的计划、应急预案、反思、调整改进上,而不是为自己的懒惰,懒于行动、懒于思考寻找宣泄口。
我们学了那么多的知识,是要知行合一实际运用的,而不是为我们的无能、懈怠、懒惰去寻找借口。
细细观察寻找借口的人,往往都有共同点:
一、不愿投资思维改变。“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思维作为行动之源对命运有决定作用,我们要重视思维的作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维的作用贯穿于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大到国家政策,只有开放包容的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促成今日中国之强大;也是因为自高自大闭关锁国才有了中华百年的屈辱史。小到个人学习,很多人在学习新事物时有“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观念、价值观相左的事物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否定我了,于是他去驳斥、反对,在自己的经验与历程内寻找反驳的根据。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内耗之大、效率之低可想而知。推荐学习时使用“绿灯思维”“yes and”模式,遇到新的知识点、新奇陌生的观点,在确认真实的情况下,吸收接纳并思考自己可以怎么运用,这才是高效的学习。
二、寻找借口的人往往很“懒”。有的是懒于行动,有的懒于思考,懒于改变方向。我们需要的是有方向价值下的勤奋与努力。懒于思考懒于改变方向的人好比去上海旅游却拿着北京的地图寻找目的地,显而易见,无论他怎么勤奋努力搜索地图的每一个角度都是在做无用功。与其如此辛苦在黑暗中摸索,我们不如抬起头来,辨别下方向,拿出活的勇气与向上的意志,扩大自己的“影响圈”,用积极的态度辨认方向辅以勤奋努力去书写自身传奇。
三、寻找借口的人“方向感”很差。他们总是回避事实不愿改变,不愿面对。正如沙漠中的鸵鸟,当敌人来临的时候只会把头埋在沙里。很多人在失败后会寻一些“金句”安慰自己:“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人和不行;“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1%的灵感更重要”,嗯,我缺乏1%的灵感;“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没有积累小事......其实他们没有察觉,自己的人生定位与方向或许有问题。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起初他选得是文学之路,毫无建树,于是改学油画,但因不善构图不会润色,又失败了。他的老师建议他改学化学,后来取得巨大成就。很多时候我们不成功不是由于我们不努力,浪费光阴。在那时我们更应该抬起头来恢复下我们的“方向感”,找准人生定位,也许那里有另一番属于我们的风景。
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不是为自己的过失寻找更漂亮的托词。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拥抱不完美的自身,接受自身残缺并改进,一步一个脚印。人生不可能完美,有擅长的领域。有缺憾的回忆,我们要做的是发挥擅长的技能实现人生价值,在生活中补足残缺的短板,不求十全十美,但求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