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两件事情让我觉得非常的孤独,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件事情,那时候我当时还在上初中,当时的思想非常的单纯,我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可是,在一次和亲戚长辈们在吃饭的时候谈到当时的社会时事时,他们说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自私自利,根本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那只是一种幻想。我当时非常的义愤填膺,觉得他们践踏了我的理想,但当时自己口才不好,又很胆小不敢跟长辈们争辩,于是独自郁闷的跑回家里学习去了,只希望自己能学好本领,证明给他们看,共产主义是最终会实现的。当时就觉得特别受伤,特别孤独,觉得整个世界没有一个人能理解自己。
第二件事情是在大学的一个下午,身边的人全部走了,我一个人在宿舍里,想不出要做什么事情,摆在手边的事情不愿意做,在身边没有人可以倾诉。那种空虚无聊,像一阵阵潮水向我涌来,顿时觉得整个人被击垮了,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是些事情看起来现在回头看都觉得挺好笑的,但是当时的确是深切的感觉到没人理解、没人陪伴的孤独的存在。
孤独时,我在彷徨,在迷茫,在寻找。想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或者寻找一个有趣的东西让自己高兴起来。而越是寻找,越是迷茫,越是彷徨,越找不到方向,越是孤独。孤独是一个起点。唯有孤独能触及灵魂最深处。接触到那个最本质的自我。
孤独的种类:
有一种孤独是自愿的隔离。明明自己有朋友不愿意找,还认为自己没有知心朋友。主要是不放心别人,觉得没有人能懂自己。但回过头来说,你懂别人吗?懂这个世界吗?这反过来促使自己进一步探索世界,探索未知。
另一种孤独是不自愿的被抛弃,是一种分离的感觉。抛弃也就是不接纳,不接纳是从评价开始的。我们有的事情不敢做,部分原因是因为怕做了得不到好的评价,或者被否定。因为往往不单单是我们做的这件事情被否定,而是连同我们这个人也被否定。这就意味着我的存在价值没有了,自己就失去,这是最让我们害怕的。评价是对存在的一种否定,即使是正面的评价,也会强化存在的恐惧。因为我们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正面的评价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价值,这就好像饮鸩止渴一样。心理学上有一个正向惩罚法,例如你一开始给小孩三颗糖,后来慢慢的减少到两颗、一颗,到最后一颗都不给。虽然小孩没有失去什么,但是他依然觉得受到了惩罚。无论是什么样的评价,也不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我们只能感觉到自己做出的成绩的存在,而不是自己的存在。
由于外在的人拒绝看到我们全部,他们只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比如说一个有钱的你、勤奋的你、礼貌得体的你,而不愿意看到你的全部,于是你被部分的抛弃了。评价就会产生部分的抛弃感。
譬如,女孩子很女孩子交往时往往会怕男孩子“占便宜”。这个便宜是什么呢?她的潜台词并不是怕男生拿走了她的什么东西,而是怕被占了“便宜”之后,男生对她就失去兴趣。她怕自己被对方完全了解之后就被抛弃。她怕被当成一个工具,她怕只是自己性的部分被接纳,而自己其他的部分不被接纳。但其实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并没有谁占谁的便宜。说明她的自我并没有建立起来,女孩子应该通过全方位的展现自己,落落大方的和男孩子平等的交往。那人的自我是从哪儿来呢?它是从跟母亲的互动之间获得的,它是对自身的一种确认。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存在感。如果母亲是需要条件才能肯定她,她的存在感就是有条件的。自己必须听话或者比较优秀,才会有存在感。
除了部分的抛弃,还有全部的抛弃。包括被别人拒绝、被整个集体抵制、伴侣的分手,这种感觉和被妈妈抛弃,比如说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家、父母离婚了的感觉是一样的,它最早来源于母婴关系,也就是科胡特所说的客体与自体关系。被抛弃者的创伤留在心中,等到以后跟别的外在环境互动时,又不由自主的害怕被抛弃,进而产生自卑,导致和环境相处不好,引起恶性循环。
如何消除孤独:
消除孤独需要被看到,被看到即是爱。首先是让别人看到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大部分来自于别人对我们的反馈,就像我们通过照镜子看见自己的形象一样,我们自己本身并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全部,这就是心理学的"镜我"。自信来自对自我的确认。自我的确认、感知来自与妈妈的皮肤接触、语言反馈等的互动,而如果妈妈不在,或一会在一会不在,或只有特定条件才在,这都会影响孩子对自我的确认。这就是安全感,对环境的信任,它的培养根植于对妈妈的信任。它的建立需要妈妈无条件的接纳,以及长期的陪伴支持,对小孩永不放弃的坚定。
其次接纳自己的孤独,也就是看到自己。别人有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总是陪在你身边,即使是最亲密的人。所以你总是有孤独的时候。另外别人都不一定能完全懂你,我先独特的东西是别人不能理解的。但这正是你的价值所在。孤独就证明了你的独特性。
孤独的核心是自我与环境的互动。自我与环境的互动主要分为两种:攻击与信任。
攻击:
受过创伤,对外界失去信任的人,防御机制比较强。他会抵抗外界事物对自己小世界的入侵,用攻击的方式。而不是以一个开放的态度去探索世界,欢迎外在事物的到来,也走进别人的世界。
有的人通过自我确认,自我奋斗走出来了,但是这里面也包含着不被他人确认的悲哀。因为他只能自己确认自己,自己保护自己。攻击性很强的人,他们就是不相信环境,他们只要这里通过自己的防御、张牙舞爪来给自己安全感。
信任: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分别对两群小猪进行断奶的实验。科学家把小猪放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看哪种小猪谁最先走出密闭的房间,走到外面空旷的空间去。实验表明,刚出生三天就被迫与母亲分离,过早断奶的小猪,一直现在躲在的小屋里面,不敢走出去。而经过三个月才断奶,有充分时间跟妈妈进行互动的小猪,却能很快的走出密闭的空间,在外面更愉快的探索外在的空间。这个实验说明,良好的母婴关系会带来健康的自我认知,继而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带来足够的自信;母婴关系不良,像过早断奶的小猪,他们缺乏安全感,表现的比较胆小内向。因为他们经历过被抛弃的这种强烈的创伤,所以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完全没有安全感。
小猪的实验说明,要在早期有足够的时间,和父母互动形成对环境的一种信任,它对环境探索的能力才能更好。父母是小孩的早期的环境。当他习惯跟父母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关系后,以后在跟其他环境互动时,也会遵循之前的经验,跟客体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信任、相互探索的互动关系。
不说话的实验:
我曾经和一个朋友做过一个"不说话"的实验。两个人在一起,足足两个小时没说一句话。从开始的那一刹那,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感觉整个世界向我打开了。我坐在咖啡厅里面,静静的听着身边的人的说话,看着他们的神情、动作,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一清二楚。我仿佛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更大的世界。
不说话,我把自己从思维中抽离出来,发现了更多身边的东西,然后整个人的思维打开了。
不说话,我通过感受和这个世界连接,用心感受这个世界,同时少了一点理性的框框的限制。我们通过动作的互动、眼神接触去感觉自己、感觉对方。
不说话,我们少了一些自我,多了一些观察。你对环境是的态度是平和的,你和他是和谐的,熔融一体的。你不要求他什么,你也不想着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因为你们都是一样的,他就是你,你就是他,你们都属于环境。你也不会想着如果环境没有如你所愿,你就要割裂他和你的关系,逃离它。不是的,你没法逃离,因为你就是他,你就是环境。
为什么平时不说话觉得很难受?因为不说话,你就感觉不到小我的存在了,你就被环境卷进去了。这反映了你的的小我在要求存在感。只有完全的放弃小我,才能真正融入环境,达到与环境共赢的最终目标。而当你做到和环境融为一体后,你就不会觉得孤独了。
认识环境:
如果别人对自己不理不睬,你失去了周围人的接纳,你离开了环境,你就会很down,觉得孤独。你想去换环境,但你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和环境是一体的,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分,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环境。你的自信来自你对环境的看法,你是否能不顾环境、外界的意见、反对,独自的绽放,和是否能融入环境,和环境融为一体。
无论攻击与信任,无论开放与封闭,我们都有一个错觉。那就是我们以为我们跟外界是分离的。是隔离的。这个就是小我的幻觉。自我是一个虚幻的感觉,它来自于对大环境的觉察,是来自于环境对你的一种确认,自我界限的一种感觉,其实它并不存在。
你自己就是环境的一部分,为什么会害怕被环境抛弃呢?所以,你认识到这一点,你认识到自己是环境,你就从环境中脱离出来,从小我(属于环境)中脱离出来,更好地放下对环境的执着,更好地观察。
你感觉到无聊、孤独,是因为你还有对小我的执着(我执),你的小我还是存在的,你还是把我和环境分离出来。没有完全融入到环境中,做到无我。
电影《浮生一日》里面有一句台词:We are all connected.我们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微观上讲,我们都是由原子组成,或是只由一个原子组成,我们都是有的精神的产物。这个我化为一个大我,小我的界限消失了,你的关注点就在宏观上面了。
佛家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从微观角度上讲,是由原子组成的。而从宏观上讲,你也是由眼睛、鼻子、胳膊等一堆零件组成的。而且千千万万个你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概念——整个人类社会。
被人看穿你的心思你会失去什么?这就跟你被人骗钱了,或者是别人占你的便宜了,你会失去什么?这涉及到我的界限,那其实我的这个界限是不存在的。你是跟这个世界连在一起的,你失去了别人就得到了,就像从左边的裤兜掏出放在右边的裤兜一样,这世界并没有增加一分也没有减少一分,所以,并没有什么失去和得到。于是,整个小我化开了。你是融合的,世界也是融合的。要达到世界大同,首先要有融合的概念,从心里消除分别心。
自我本来就是环境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我们感知的范围有限,我们只能感知到自己,所以才有了我和外在环境的一个区别。如果我能扩大自己的感知,放下心中的藩篱,只使用感受,去感受、去共情外在的世界、共情别人、动物、花草,我们的感知范围就扩大了,我们的我的范围就扩大了,就是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讲的是我的感知范围扩大导致的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的消失。
我自己孤独时需要环境,需要人陪,给我接纳和安全感;当别人需要安全感时,我又成为环境,给人安全感。很多人要求别人,但是自己又做不到,就是你要求比环境可以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那你自己也是环境为什么要这样子呢!
从我做起。很多人抱怨环境,觉得人不真诚,所以他也不能真诚。但他没意识到他自己也是环境,自己不真诚,就意味着对别人来说,这个社会不真诚。所以要改变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耶稣说要爱你的邻居,让自己变成一个有爱的人,点上一盏灯。所以,在抱怨环境的时候,也要意识到,你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开始。
心理学认为"一切都是关系,一切为了关系"。有一本畅销书,作者是一个德国女人,爱娃-玛丽亚·楚尔霍斯特,书名叫做《爱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婚姻的关键是你处理关系的能力和方法。也就是你和环境的关系问题。无论环境打你的左脸还是打你的右脸,你和它始终是一体的,都是环境。你明白这一点,就明白耶稣的真义。一切都是世界,一切都是环境,所以你拥抱一个一棵树,拥抱大地,跟拥抱一个女人是没有区别的。
孤独时,我到达了灵魂最深处,接触到那个最本质的自我。这个本质就是,我其实就是环境,根本就没有我和环境的分别,这就是"无我"的概念。我们爱身边的人,爱身边的环境,就像爱自己一样。爱环境就是爱自己。而后发现其实这个我和环境没有区别,是融为一体的,你就会发现一个大的我。这就是孤独的全部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