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参加了一场读书分享会,体制内一些90后小同志的读书体会令我刮目相看,且不禁汗颜。
回想起以前的自己,似乎对读书永远是“饿”的状态。但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倒也打起了饱嗝。
但不可否认,书仿佛一叶扁舟,轻轻曳曳间,载我在生命长河中,窥见了生活的深刻与美丽。
我妈是一名会计,她和亲友聊天时经常谈起,我从小就开始翻看她的专业书籍。当时的我必然是看不懂的,也许只是单纯地想了解母亲,了解她的世界。
后来我感慨,不善于交流的自己大多是通过读书满足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找到了很多至关重要的答案。
初中时不能免俗地迷上了琼瑶的小说,经常花钱去书店借阅,后来自己明显感觉耽误学习,就暗暗许下承诺,一年之内不再踏进那家书店。
后来我做到了,为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这也是第一次明显的自我肯定,增添了许多信心。
读的印象最深刻的是达芬奇传记,当时惊讶于一个人竟然可以优秀到这种地步,在多个领域都成为翘楚,好像《复联》中班纳博士一样的存在。
这使我对“优秀”重新下了定义,即便做得再好,都会对自己说:“做的不错,但是还不够。”
大学时对清史着迷,当时把国家图书馆借阅室里关于光绪、慈禧和德龄公主的书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又延伸阅读了整个清史。
有个小插曲:大学上课时老师一时卡壳,想不起向乾隆皇帝奉上西方先进科技成果的英国使臣叫什么,恰好我看过就大声说出了:“马戈尔尼”,当时沾沾自喜的样子历历在目,想想都好笑。
不过这也令我对这个历史事件牢记于心:当时乾隆皇帝不以为然,没有看到这些贡品背后展现的西方科技的巨大变化,却故步自封,妄自尊大,实在令人惋惜,也值得引以为鉴。
读史其实不仅能看到生活的美丽,也能看到生活的残酷,我也将自己生活中的得与失置于历史长河中去衡量价值,去调试心境,从而变得越来越平静。
有一阵看到周德东的书后便对悬疑恐怖类小说上瘾,他的描写总能让我后背惊起一身冷汗。这类小说更像是生活的调节剂,设置一些起伏,勾起一些悬念,看完要么大呼过瘾,要么引起深思,趣味无穷。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难得爱上了一本物理书籍,叫《七堂极简物理课》,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最伟大的发现。
一口气读完后我立即推荐给了朋友,还多次对重点章节进行反复阅读,因为它让我“窥见了科学的美丽”。
出于职业需要,也功利性地选择看一些如职场心理、职业规划类书籍,确实能够学有所用, 但文字的观赏性终究差了一些,看过之后很少回味。
如今我用起了kindle,纸质书慢慢躺进书柜里。但书的魅力并不囿于载体,不论通过纸张亦或电子屏,都像是多棱镜,能让我看到生活中更多维度、更多层次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