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不必说,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闪光而滚烫的名字。后人们如何认识鲁迅?无疑,必须通过阅读。对鲁迅的阅读,很久以来,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参考书上有无数鲁迅的经典文章。我们对鲁迅的阅读确实很多,但是,正因为鲁迅被教科书一年一年的复制了,所以,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似乎鲁迅不那么新鲜,似乎有些陈旧,似乎有些僵化,似乎有些过时,尤其是过时——我们很多人,我们这些鲁迅的后人们真的觉得鲁迅这位锋芒毕露的批判先生确实过时了。
例如我,一直以来似乎对鲁迅就产生了这样的“偏见”,这是因为我没有进行“阅读研究”之前犯的一个最典型的错误,对鲁迅没有进行“真实的阅读”,没有把他还原到当时的历史中,也没有把他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中考察——直到最近,我通过真实的阅读孔庆东的系列杂文,他是研究鲁迅的专家,外加他的老师钱理群的一系列文章,我才感觉到自己一直以来有多么“忽视”鲁迅。鲁迅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而且,我决定鲁迅成为张爱玲之后我要非常关注和研究的中国思想性的作家。
鲁迅不该被中国人忘记,更不该被忽视。鲁迅的批判精神至今都是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欠缺,而且中国越是发展中国越是文明,我们就越是需要鲁迅的批判精神,但是,环顾我们的现实,一派“和谐大好”的气氛,哪里有鲁迅的“匕首与投枪”!鲁迅的智慧在于他懂得“匕首与投枪”是他最好的最安全的战斗方式。鲁迅是中国人的哲学之一,是中国人的疼痛所在,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肌体的汤药与抗生素!
所以,鲁迅早已经成为阅读中的经典,公认这一点不成为问题。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应该是认真的,端正态度的,真实而有效果的进行的。不但是是对我们这些成人,对鲁迅还算是比较熟悉,对他有了很多定性的价值观,但现在阅读还需要认真而真实的态度,那么,对于刚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读者来说,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尤其需要这样认真而真实的态度,而不是走过场的借借,不怎么看的就还回来。
在今晚的工作中,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读者,她上午借的《朝花夕拾》,晚上就到我这里还,说自己借的时候挑了半天,但是借回去了,只看了一眼,就不看了。也不是不想看,而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就不看了。说自己对鲁迅很向往,知道他的大名,现在上了大学,想系统的读读他,但是,就是这样,无法继续下去。我跟她谈了谈,把我的鲁迅观讲给了她,她很高兴,认识到自己阅读鲁迅的经典的不认真,把这本《朝花夕拾》又借回去,而且说今后真得好好阅读鲁迅。我建议她到网上顺便看看鲁迅的条目,别沉迷于聊天等事情,还建议她一边看一边思考,看完最好能写点读后感。她欣慰的接受。
我跟这位读者的交谈和建议不足几分钟,让我欣慰的是,她的“还而复借”的行动,既说明鲁迅在她心目中还是有崇高的地位的,又说明她认同我这个图书馆员的“一己之见”。作为一个图书馆员,对于像鲁迅这样的经典人物的经典作品,我们有必要都来做“阅读推广”的工作。这样的“阅读推广”并不难,我们身边每时都有的。如果把这认为是“管读者阅读的闲事”或者是干涉“读者的自由选择权”,那就是图书馆员对阅读对读者无所作为的代名词。因为,阅读需要交流,阅读需要推广,阅读需要来自于他人的提携,当然,主动权还是在读者那里,他要是不愿意这样的“阅读推广”,没有谁会强迫他接受的。我们做这个工作,首先当然会尊重读者的自由的意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