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位之移人也
清代周容在《芋老人传》中讲述了一个有趣而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老人用芋头招待一个避雨的贫寒书生,书生觉得芋头的味道十分香甜,别时誓报老人一芋之恩。后来他仕途得意,当上了宰相,但厨师所煮的芋头却怎么也比不上当年老人家的味美。于是他派人将那位老人接到京城,想再尝尝当年芋头的味道。下面这段对话精彩至极: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芋头一样,煮芋人不变,而味道却不似当年甘美。相国觉得奇怪,老人解释说:芋头味道不同,并非烹饪方法有变,而是时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当年你是个贫寒书生,吃穿简单,雨冷肚饿,饥不择食,芋头当然味道极好。如今做了宰相,天天美酒佳肴,山珍海味,普通的芋头自然吃不出什么味道。
时位移人,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到了一定的位置,一切都拥有了,便再不复当年情愫,吃一定要山珍海味,住一定要宽居华屋,出要有人陪同,入要有人相送。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富贵生活,自然觉得什么都不稀奇不珍贵了。骄气傲气戾气都培养出来了,以前穷困落魄的情景早已忘却,甚至连知道自己往事的人也要莫名地痛恨。楚王陈胜早年与人一起耕地种田,曾对大家说:苟富贵,无相忘。后来他起义成功,自封为王。《史记》记载: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
陈胜当年一起种田的老朋友去看他,还像当年一样直呼其名,并当众说及陈胜贫穷时的陈年往事,揭他的老底,惹得陈胜火起,杀之而后快。显然,陈胜的老伙计不像芋老人懂得时位之移人这个道理,以致白白丢了性命,恐怕至死也不知是何缘故。昔日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身份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哪容得别人揭短?要老朋友见识自己今日成就,无非想夸耀一番,既然不识趣,那就除之而后快了。
时位变了,绝大部分人都是要变的,有些连性情都要变,对过去的旧友要么装作不认识,要么居高临下不可一世,更有些像陈胜一样,恨不得将未发迹时认识的人都杀光,如此别人看到的都是成功时的光环。其实,那些随着时位而变之人,心理一定藏着阴暗自卑和畏惧。刘邦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后,逐个将原来的同盟者一一逼反剿灭,或者找机会斩杀,因为这些人太了解他的过去,知道他的短处,他本是一个普通亭长,既无显赫家世,又无特别才能,他的小伙伴们对他了如指掌,对他自然无法生出敬畏之心,更难以产生神圣感和崇拜感。作为人主,不仅没有成就感,也没有安全感。清剿便是唯一的选择了。
同样起于草莽的朱元璋,出身更加卑微,还出家做过和尚,可以说往事不堪回首。后来他夺得江山,将一起举事创业的小伙伴们收拾了个精光,不论文官武将,只要熟悉他过去的,几乎都不得善终。剩下的除了敬畏,再无其他。如此一来,威信便迅速建立起来了。畏惧之心盛行,哪里还敢造反起义。
真正在时位发生巨大变化,却始终如一的是汉光武帝刘秀,他是东汉开国皇帝,历史上极少数成功后没有杀功臣,诛旧友的皇帝。他和朋友严光的友谊流传千古。严光字子陵,年少多才,他开创了东汉魏晋南北朝一代文人雅士隐居高卧的风气。当年曾是刘秀在太学读书时的同学。他们两人关系极好,常常一同出游,还同时喜欢上了美女阴丽华,以此变成了情敌。刘秀是最后的赢家,既当上了皇帝,又抱得美人归。严光积极帮助刘秀起兵,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刘秀即位后,屡屡派人延聘他出山,都被他断然回绝。刘秀没法,亲自到他的住处去请,他躺在床上假寐不起。刘秀问他:“你难道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他忽然翻身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也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肯出去做官。读书人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刘秀听了深表遗憾,并未强迫他出仕,任由他隐居富春山,表现得极为大度而富有涵养。后来范仲淹专门撰文盛赞两人高贵的友谊:“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光武的胸怀和严光的高洁相互辉映,如日月双璧。可见时位虽变,刘秀却前后一致,不愧千古明君。
时位移人,固有客观使然,但更多是因为自我膨胀,忘乎所以,此常人之常情,而慎终如始,不忘初心者,岂常人耶?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