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轻轻压抚封面精美的烫金,翻开经过出版社精心装点设计的蓝色书面,伴随着新书独有的字墨味儿,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间傅雷一家的每份喜悦与每份感动,或是担忧悲伤,就这样在白纸上慢慢叙来。
在书中,傅雷的儿子傅聪为了更好的学习钢琴,去到了不管是资质还是氛围都都较好的城市——波兰。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的信,而且多是可喜的消息。”
——傅雷信摘
在书中不少见得如这样的感情,真切的将感情表达,这是除家信以外的其他文体相差最大的地方。位于美国的波士顿与中国相隔几万里的汪洋海洋,就算是思念再深,傅雷一家也只能通过书信交谈。
傅聪在学习中也慢慢接近了他向往的钢琴水平,结识的高级人物也越来越多,自己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刻,独奏会的次数越来越多,学习越来越繁忙,写信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了。
但他仍然继续写下自己的成绩与疑惑,抽出时间塞入邮筒,等待十几日过后父亲和母亲又喜又忧的回信。父亲是否又病了?母亲是不是又为了家务劳累了好几日?在傅聪心里,家的牵挂,是不可少缺的。
这也着实是现在的年轻人们常常缺少的。繁忙的工作,满满的应酬酒会,早已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相对傅聪的年代,一封信一张纸还需要好几天时间才能交到,而在我们身边不离身的手机早已不那么费劲了,一通电话,一则短信,都是父母的一种欣慰和理解。
过年了,仍然在在工作岗位繁忙工作的年轻人们,别忘了在新年与父母播个电话,拜个年。
“你走后的的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傅雷信摘
实不相瞒
我还没看完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