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匆匆看完吴晓波先生的《激荡十年,谁大鱼大》——从2008年到2017年的中国商业史,可以说是《激荡三十年》的续篇。有印象的朋友应该记得,我看《激荡三十年》的上下部的顺序是倒过来的——先看的下部(1993-2008),然后看的上部(1978-1992),我在写书评的时候也说出了原因。但今天,此文行文之目的,并不在于推荐此书。
这两天和母亲在看《鸡毛飞上天》。我曾向很多朋友都推荐过这部由张译主演的电视剧,回望浙江义乌中浙商在改革开放中走过的路程。可是很少有朋友知道,和看《激荡三十年》一样,我在前几次看这部剧时,从来没有一次是从第一集开始的,两者的心境出奇般一致!所以,有时看着看着我会和母亲确认一下同时期(如80年代初)她所经历的形势,讨论一下同一时期的中国发生的一些事情,颇为有趣。这段我们没有参与的历史,只能以这样方式回顾,不知道算不算错过。
记得这样一句话:“我们身处一个盛世,但同时,这个盛世正在发生的事情似乎和我们没有多大关系!”这句话暗合我看《激荡十年,谁大鱼大》时的心境。每一次去看从自己出身到现在的商业史,那种陌生感总让我有一种错觉:这个世界似乎存在两个时空,一个是我在经历的,一个是书上所记录的——也是我“错过”的那一个。我反思了一下,这大概跟我一直没有养成看报纸的习惯有关,也有可能是自己一直仅对战争史感兴趣、忽视热点的缘故。
哲学上一直存在一句名言: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我想这句话可以稍微为自己做开脱——确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发现自己以前是个傻逼的过程。这句话只是做了定义,没有做道德判断:难得糊涂,谁就能说傻逼不值得怀念呢?对吧?
偶像杰克·韦尔奇先生说过:你们知道了,而我们做到了。这句话的本意是回应类似“您说的我们都知道,为什么您做成了而我们却没有”的问题,但当我反思自己对于这个正在高度发展的国家的参与感时,反思自己的“错过”时,不知为何它又无数次浮现与脑海。确实,历史不是流水账,“x年x月x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记录仅仅是即成事实,知道和不知道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好像福尔摩斯所言:地球围着月球转还是围着太阳转,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一观点确实有失偏颇,但它给我们最正面的思考是:一件事物,最重要的不是它是什么,而是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单一的历史事件其实意义不大,但是放到一起可以组合成不一样的结论,只要逻辑正确,完全可以推出结论,而且这个结论并不是唯一正确的那一个。
举个例子:
1,1,1,1,1·······
你问我这是什么?我说是等差数列,你说是等比数列。谁对?只要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结论,两者都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错过的、也是最重要的,可能是“1”本身真正的想法是什么,这个我们永远也不得而知了。
所以,往往在回望历史时,我们错过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它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