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错的,那么你会陷入一种不屈不挠的绝望之中。
感官只能带来资料,外部的事物最后会变成你的什么东西,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智。
我们不能够只相信外部的数据,我们需要有内在的信仰、原则、道德,只有这些才能做到头脑和心智的契合。心智之光是可以看到肉体感官所看不到的事物的。
理性对我们的心其实一无所知。
理解的科学——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玄而又玄的东西——应该和操纵的科学结合在一起,而且操纵的科学一定要服从于理解的科学,要服从于智慧,否则科学怪人就会诞生。
四种不同的认知(四象限):
一、我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很多人没有觉察)
二、其他存在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
三、我在别人眼里的样子。
四、所看到的周遭世界是什么样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了解我们的内心、完善我们的内心,解决我们内心当中隐秘的问题。这个就是在第一象限要解决的部分。
我们不要惯性地生活,而应该站出来观察自己、觉知,这是第一个维度。
如果你对你自己没有观察,你对你自己没有觉知,你不了解你的内心,你很难了解别人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第二象限,也就是如何了解他人的想法。
如何了解他人的想法的命脉,在于第一象限,在于你怎么了解自己的想法、怎么观察自己,而不是惯性地生活。
第三个象限就是了解别人对我的认识。这里存在这意图与行动到底哪一个更重要的鸿沟。在你看来,你可能觉得你的意图是最真实的,所以你委屈;在别人看来,你跟我说那些都没用,我只看行动,所以行动更真实。这就造成了我们和他人之间理解的鸿沟。
我们特别容易把自我保护转化为对别人的批评,就是因为我们大家的意图和行动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出现自我保护的时候,我们就会转向批评外在,因为内在的东西没法跟别人讲明白,对方感知不到。
我们习惯考虑自己的问题是从意图出发,看待别人的事情是从行动出发,所以就造成了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是完全不一样的。
本书的目的是唤醒我们休眠状态当中的自我意识,让我们够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然后了解别人眼中的你。
第四个层次就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问题,一种问题叫汇聚性问题,一种问题叫发散性问题。可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叫汇聚性问题。我们总想用对待汇聚性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发散性的问题。定一个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越做越错。你越用更多的手段来解决这些发散性问题,手段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要想解决发散性问题,它的答案一定来自于更高的层次,而不是来自于同一个层次。自由和平等这对矛盾兄弟,在博爱面前就和谐了。减少团队的矛盾,唯一的办法是你要唤醒每一个人的内在成长的能力。
面对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要想办法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帮助别人成为更好的人来解决。我们自己上升到另外一个层次,这些东西就不是问题了。
人生是一连串不可避免的发散性问题,只靠逻辑和推论很难驾驭他们。这些问题充当了一种拉伸器,用以培养完整的人,他们发展的是超越逻辑的能力,所以说人生是一所成长的学校。
生活是道场,此时正修炼。我们人生所面对的所有纠结、痛苦、烦恼,都是在不断地拉伸我们,试图让我们跳到另外一个层次。如果我们不能够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不能够跃迁一下,就永远会跟那些问题纠缠在一起。
生而为人,难道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