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博客维护起来越来越麻烦,简书也越来越好了,所以索性来一次老文搬家。因为是老文,聊的很多都是过去时的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凑合看看,下面这篇的原始日期是:2012/12/08
虽然难以理解,但一些行业确确实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业务侧的人员认为数据分析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之所以没有做某一块的运营分析工作,会说“因为我们没有数据”,而解决的办法就是源源不断的向技术侧提出散点式数据需求(是“数据需求”,不是“分析需求”)。
举个例子,要找到某个网店的“高价值用户”,上述业务人员会有两种表现:
1.“拍脑袋”——按自己的理解给数据侧人员提出数据需求,如“3个月内消费金额达100元的用户”,过一段时间这个规则还会频繁变动;
2.“等”——因为也确实是觉得拍出来的经验实在站不住脚,所以,也不提需求,索性去等数据侧的数据里有一个字段“价值”,然后再提需求。但技术侧的数据支撑人员往往不清楚详细的商业细节,根本无法准确的得到“价值”这个字段,因此也只能等业务侧的需求明确了;
这个搞笑的情况,归根结底是缺少商业数据分析人员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应该是既熟悉商业、运营,又熟悉数据的人,他可以从业务中抽象出数据模型(或方法),实现业务语言和数据语言的对接。
同时,这个数据分析的环境除了方法层面的一些能力,更需要的是一些基于策略的方法论或逻辑思考力,能够将一个复杂的、不容易决策的问题,在一定的逻辑或数据的支持下,尽量做到“可决策化”。就像上面说的“价值”这个例子,到底什么是价值,消费金额高是某种价值,消费频次高也是某种价值,喜欢点评、分享也可能是某种价值,用户的稳定性是不是也是一种价值?价值是不是也有周期,什么情况下要重点考虑短期价值,什么情况下要兼顾长期价值?当前关注的价值也公司不同阶段的整体战略又是怎么配合的?
这样的问题可以列举很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业务形态变化越来越快,但依然有些可以拿来用的:
1)、经典理论系列——市场营销学里的老经典、消费者心理学、产品管理、运筹学等等;
2)、麦肯锡的MECE——“互斥,完全穷尽”的原则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说是逻辑决策里最基础的一项,故而单独列出;
3)、一些工具包——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KJ亲和图、五力分析等等,重在理解其中分析方法的内在,活学活用,而不是生搬硬套;
4)、来自社会化媒体的一些实用的数据分析方法、示例;
切记,上面这些不是拿来生搬硬套的,而是一个起点,一个丰富自己思维逻辑、看问题角度的输入,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商业、业务、战略的理解+对人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
作者:老读悟,微信公众号:laoduwu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