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见女儿已在蒲团上仙逝,不免嚎啕大哭,其实昙花儿的三魂七魄,此时还并未远离肉体,只是一具中阴身而已,她听得见,看不清,也动不了。
她依依不舍,魂魄漂浮在空中,凄凄的看着父亲,想想自己的爹爹这一生,为了自己的事情操劳,不知费了多少心血,鬓角上已经有了斑斑白发,”以前怎么没有注意到呢?”她不由的滴下泪来。
“爹爹!”她凄然一叫,却不知为何,父亲好像根本没听到,她一着急伸手扯住了父亲的衣角,可明明拽住了衣角,但父亲却似乎根本没有觉察到,只是低头在那里哭泣。
看到父亲悲伤,昙花儿心里如同针扎一样,此时,却只见父亲鬓角上的白发,一根一根却悠忽不见。
父亲抬起头来,似乎是要上香,但只见他的脸上颜色红润,皱纹全无,腰板似乎也挺直了不少?
昙花儿十分欣喜,”佛祖必是听见了我,将寿数献与父亲的愿望,”这一念之间,居然已经悉数上身,“阿弥陀佛,谢谢佛祖!”她遥望西方,双手合十,响亮的喊了一声佛号。
其实,昙花儿还不知道,这临终一念在佛家来讲最为真准,佛典中多有记载,临终一念,是能决定人死后去向的增上缘。
增上缘,又名五增上缘或五缘,是世上虔诚信佛之人,现世与来世所得到的五种增上缘。有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即由佛为增者消除一切的业障;二、念获得长命增上缘,又名护念增上缘,或现生护念增上缘,即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随时护念着他;三、见佛增上缘,又名见佛三昧增上缘,即获得弥陀之三念愿力,加持于外而见佛;四、摄生增上缘,就是靠弥陀之愿力,能摄众生使得往生;五、证生增上缘,就是保证命终之后的凡夫,乘佛愿力,都能往生净土。所以,临终一念、至为关键。
“最后识为主,彼业因缘故”,临终一念,也称最后识,是重大善恶业,决定人死后生于何处。婆罗门教典《薄伽梵歌》中,也强调临终一念,攸关死后去向。人临死时的意识,处于从清醒向不清醒迅速过渡之间,与平时意识清晰时,做出的决断完全不同、都由业力决定,善心中,死者生于善道,恶心中,死者生于恶道。
就如昙花儿,因信了口恶之人的诽谤、造谣、离间之语,与表哥行那苟且之事,自然罪恶在身,但她后来正在享乐之时,却突然噩耗如梦,知道了夫君的遭遇,由此顿悟,就此跟表哥断了念想,发大愿寻找夫君的骨殖,一路上风餐露宿,又不幸被小厮卷了盘缠钱,靠着自己坚强意志和对佛祖的忠心,一念之间竟然讨饭到了牯牛岭,不但为夫君报了仇,将仇人问了斩,还扶着棺椁将夫君的骨殖护送回了柳家祖茔,从此一人独守,只是念佛烧香,在家带发修行,青灯古佛,苦挨时日,竟然变了一个人,这也是大孝之事,故此佛祖原谅了她的罪恶,只就是那摄生增上缘,靠弥陀之愿力,使得昙花儿没下地狱,竟然在下世托生成人。
一生勤勉侍佛的父亲,亦由此大为感动,为了自己女儿以前做的错事,他发愿,临终时用自己全部的阴德来护佑女儿,自身宁可不成佛,甚至下世当个贫民也可以。
父女二人的大愿和实际行动,自然感动了菩萨,就连昙花儿在祖坟供奉的后土娘娘,都来替昙花儿的种种守孝尽忠的行为到佛祖这来说好话。
所以,这世上就有个“十来偈”,专门说这信佛之人的好处,这十偈为:“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普贤菩萨自然也是听到了他们的愿望,看到了他们的善举,按照昙花儿的罪恶,本应该坠入18层地狱的最底下的一层,称为“阿鼻焦热”的无间地狱,但因为父亲有大阴德,修筑庙宇,平时救急救难,逢冷送衣,逢饥送食,是当地出了名的大善人,如果不是他的厚积阴德,昙花儿的后世也不可能轮回到人。
昙花儿后期苦修,发大愿,且临终一念,将自己的寿数赠与父亲,为下世相见竟断指为记,这也是大孝,已增上缘,菩萨故此原谅了她的罪恶,让她下世依然为人。
这就是她为什么那么大的罪恶,却依然没下地狱,且下世竟然托生成人,这也是顿悟的结果,佛缘如此。
但前世的罪恶,功过不能相抵,还是要赎罪,前世之因,后世之果,这乃因果使然,不能不惩戒,所以今世托生为菱花儿,被洪水冲进了九阴河,夹在桥闸之下,受尽苦难........
下世的惩罚,也并非她一人,有个人犯了杀生之罪,因而寿命短促,惨遭横死,与那菱花儿一起惨遭罪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