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战,著名教育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科院博士、国家“十一五”课题组组长。他从教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2003年他所带55名学生的一个班,37人进了清华、北大,10人进了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校。他被评选为“中国教育界领军人物”、“全国十大名牌教师”。
这样一个优秀的老师,在教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可在做家长方面,是否还像做老师那样,浑身闪着光环?近日,一名曾在王金战家里生活过的顽劣少年,讲述了他在“王爸爸”的帮助下,是如何从一个顽劣少年成长为名校优秀毕业生的。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文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请注意。)
倒数第一是无所畏惧的
我的父亲和王金战老师是大学校友。2010年8月,父亲到北京办事,顺道带我去长见识。在宴席上,老爸大倒苦水,说我本是个聪明孩子,但从上高中后成绩开始一路下滑,还经常旷课。眼看就要上高三了,他请王金战给我把把脉,看看我是不是那块料,如果不行,自己也不再去操那份心了。
听到老爸说得这么绝情,我不客气地说:“你还是省着劲儿自己用吧,你管我也白管。”我又对王金战说:“暑假补习班是上午八点上课,他六点不到就叫我起床。我想多睡会儿,他就骂我没出息、不要脸,这个补习班我是不会去的!”
没想到王金战批评老爸:“像你这样对待孩子,不要说考大学,他不进精神病院已经不错了!”
“哈哈!”我忍不住笑了。王金战对我分析道:“你在小学和初中学习很好,说明基础不错。你后来考上的是当地重点高中,由尖子生一下变成了普通生,心理负担过重,越怕考差,结果就是越考越差。
如果你能够迅速调整心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考上大学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不屑一顾地来了一句:“纸上谈兵谁不会?”
王金战一愣,沉吟了片刻说道:“这样吧,今年我正好担任人大附中一个高考复习班的班主任,还有一个名额空缺。高三你就到这个班里来吧,平时就住我家里。我和你爸爸是老朋友了,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而且有一点我肯定比你爸强,那就是我绝对不会打骂人。”我没想到王金战来真格的了,嘟哝道:“还是算了吧,别让我砸了你名师的招牌。”王金战哈哈大笑:“谢谢你这么为我着想。不过你看,我都不怕砸招牌,你又为什么不能挑战一下呢?”
几天以后,老爸离开了北京。我开始了和王金战既是师生更是父子的共同生活。第一天在书房里读书,我接到了几条短信并回复了过去。
王金战看到后,对我来了个“约法三章”:第一,我的手机在学习时间必须关机,他会不定时抽查;第二,家里的电视从我来的那一天起就断线;第三,我可以使用书房里的电脑用于查阅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料,但不能上网看八卦新闻,更不能聊天、玩游戏。
王金战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学习是件宁静致远的事,不能抵御诱惑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在开学第一次的摸底考试中,我考了全班倒数第一,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但自尊心强的我想退缩,说要回老家。
王金战说:“我刚想夸你,你都一年没怎么摸书本了,居然和倒数第二只差了32分,很不简单啊!再说,你倒数第一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下次考试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缩小和倒数第二的差距。不要再提回家,多给我几次夸你的机会。”
王金战多次找我谈心,告诉我,要感谢所有看不起自己的人,在哪儿摔倒,在哪儿爬起来。端正了心态,我就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
10月份的月考,我和倒数第二的分差一下子缩小了30分。王金战在全班表扬我:“高三总共要进行八次大型考试,如果这位同学每次都能进步30分,那就不是考大学的问题了,那是考北大、清华的问题了!”激动不已的我当即站起来,大声说:“王老师,下一次我肯定不考倒数第一啦!”
优秀始于你的强项
由于备考时间只有不到一年,又面对和精英同学的巨大差距,我难免产生畏难情绪。王金战经常这样开导我:“你不要去管别人怎么样,要看你和自己的潜能比做得怎么样。”
我有些焦虑:“我爸看我进步了,要求我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王金战便私下和老爸通电话,请他不要给我施加无谓的压力,“看球的再闹心,也不能去干扰踢球的。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此后,老爸再也没有‘骚扰’过我,偶尔一次打电话,也是谈体育和饮食。
王金战和我一起划分学习阶段,把高考的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帮助我树立信心,增强意志力。在他的指导下,我把九个月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性的目标,逐一攻克。
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王金战了解到我的一个强项,就是我特别喜欢参与科技活动。可是,老爸非常反对,导致指导老师也不好安排我参加。我无所适从,心情郁闷。
王金战很生气,打电话质问老爸:“你知不知道怎么培养孩子?你的孩子本来很优秀,也有强项,你能不能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心境?你这是在削足适履啊!”后来他们达成共识,鼓励我适当参加自己喜爱的科技活动并争取好名次。
王金战相信,一个人的优秀始于他的强项。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保证既定学习计划的同时,挤出时间有针对性地参与物理、化学、科技创新等竞赛活动。后来的事实证明,王金战为我制定的战术是非常英明的,科技竞赛的奖项为我赢得了加分资格,增加了我升入理想大学的砝码。
我发挥了长项,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学业更是后来居上。学业的大幅进步让我的热血开始沸腾,对王金战也无比信赖。
王金战为我制定的每一条备考战术、规定的每一项学习任务,我都不折不扣地执行,可谓心无旁骛,专修内功。期末大考,我将自己在年级的排名提高了189个名次!这时,我对自己的潜能深信不疑,摩拳擦掌,发誓非北大不考。
放寒假了,我即将离开北京一个月。可即使回到老家,我依然牢记王金战的叮嘱,学习上毫不松劲,甚至更加拼命。老爸打电话给王金战,惊喜地说:“这孩子真是脱胎换骨了,不让学都不行!”
此外,老爸还听从王金战的建议,把高中物理研究透了,每天跟我讨论题目,父子关系变得从未有过的亲密。高三新学期开始,我各门学科都上了一个台阶,进入优秀生行列,更惊喜的是,我还参加了一个科技创新竞赛并获一等奖。
为了响应王金战的号召:抛弃一切不必要的负担,轻装上阵,我干脆给自己剃了个光头,说这叫削发明志!
一桶水换来十桶水
王金战在教育第一线奋战了三十多年,见识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培养出了数不清的精英人才。他自己当年也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才考上大学的。他一直教导我: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距离高考时间所剩无几,他鼓励我打破条条框框,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充分发挥创造性。
虽然高三理科老师往往要求学生画出明确的“知识网络图”,很多学生也受益匪浅;但我觉得写在纸上的东西无法完全记忆,而且会形成“笔记依赖”,我从来都将知识在大脑里整理,靠透彻的理解,将知识的形态由信息过程转化为思维过程,更精准高效。
老爸见身边朋友的孩子都在题海中鏖战,又有点沉不住气了,问王金战给我的试卷是不是偏少了。王金战却说,题海必须精简。在需要的时候,对着某个特别薄弱的科目集中实施,速战速决,避免拖入消耗战。
高三下学期刚开始,我定下目标,要把英语分提高8-10分,于是开始狂做英语卷,以每天3套左右的速度,坚持了大概半个月。后来又换了一个版本,继续以每天1套的速度做了十几套。在将近一个月的集中轰炸后,我的一模英语成绩达到了136分,果然比之前的平均水平128分提高了8分!
掌握了正确方法的我,好像作战正酣的士兵得了趁手的兵器,如虎添翼。我进入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学习。我经常学习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却仍然精力充沛,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父母打电话给我,担心这样下去身体吃不消,我却说:“我过去耽误了那么多时间,要不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我没法面对自己的将来!”
王金战叫他们放心,孩子一旦学习状态上来了,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当他体验到求知过程的激情,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的时候,是能够创造奇迹的。
时间一天一天向着高考总决战逼近,我的心态又产生了波动。由于我对自己期望很高,父母现在也盼着以我为荣,所以大考临近,我开始患得患失,影响了睡眠和饮食,成绩也开始有所起伏。
王金战用轻松的口吻,跟我谈起他当年“三个半死”的高考经历。考前一天,王金战得了重感冒,“病了个半死”,紧急到赤脚医生那里现打了一针;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弄得满脸是血,“摔了个半死”;晚上住进学生宿舍,那里盛产跳蚤和虱子,被“咬了个半死”,根本没睡好。
第二天考试,王金战是怀着绝地而后生的哀兵之气的,就想着拼了,不管那么多,谁知竟然成为班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学生。“真没想到您还有这么一段坎坷的故事!”我听后,果然放松很多。
考前半个月,王金战要求我除白天保证6个小时高强度的学习之外,其他时间安排放松和休息,比如看电视、听音乐、体育锻炼等,上网也行,但时间不能太长。高考前一晚,王金战只对我说了一句话:“放心睡吧,明天我会叫你的。”
皇天不负有心人,2011年8月,我接到了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和父母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老爸说:“咱们全家都得感谢王老师啊!”我们一家三口朝着北京的方向,深深鞠了一个躬。
大一那一年,我状态神勇,又顺利考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我面对世界最高学府的教授对答如流,并敢于对加州大学面试官说:“您并不像别人说的那么难对付。”
留学前夕,我们全家在北京王府井大酒店隆重宴请王金战。我动情地说:“王老师,有了这一年的经历,我觉得我可以应付今后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和困难。当初我根本没想过能进北大,但后来我打算好了,如果我今年考不上北大,我哪也不去,明年再拼!”
高三一年的历练,让原本稚气、脆弱的我拥有了笑对困难与挫折的大无畏气概。
2015年,我自美国学成归来,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回想起恩师王金战,我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最棒的朋友,最真心的兄弟。在他眼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出让老师敬仰的学生。而他和我的故事,就是这一理念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