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的孩子初中读着读着突然就不想读了,想出去打工。并且,他在网上也认识不少朋友,本身就拥有一个自己的交际圈。想尽办法,各种冲突,最终抵挡不了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执拗,辍学了。
这似乎是一个悲剧,家长也想尽各种办法,软的硬的,却无能为力。孩子打工,也赚点生活费,也因为善良而有时被骗。问计于我,我说,以我的推测,孩子的未来会很有出息,可能比大多数人都有出息。当你老了,你的孩子,会成为你的骄傲。你要做的,只是几件事:
1.按月给孩子基本的生活费,但不能多,刚够他维持生计即可;
2.每隔一段时间要提醒孩子一次,远离毒品、赌博、网贷,教给孩子真实世界里生存的技能,而这些生存技能的总结,网上到处都有;
3.始终和孩子保持沟通渠道,但不必主动。
打游戏?这不是洪水猛兽;没文化?谁说学校里学的才叫知识!不安全?你以为关在笼子里才叫安全?如果迟早要下水,避免溺水的最好办法,就是多下水。而当别的许多孩子除了考试一无所长地从学校里毕业时,你的孩子,已经拥有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可以确保在下一场比赛中保持领先。
孩子辍学,只是换了一个赛道。可能这个赛道,对他更好,创造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一
我们最大的笼子,乃是我们的认知。并且,我们常常用我们的认知,去禁锢我们的孩子。最终,让我们的见识,成了孩子的天花板。
理智上我们知道,中考或高考的成功,与人生的成功或成就,更不用说人生的幸福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许多杰出人才出身草莽,而许多出身名校的人一事无成,顶多成为高级打工者。因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校对人才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说有很大的差距。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以下因素(按优先顺序):
1.机遇(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2.资源(尤其是家族背景)。
3.智商。
4.情商(沟通能力)。
中高考本质上,是对智商的筛选。大家一起来打一场在线联网游戏,根据积分分配资源,看透了,如此而已。这就是应试教育,“一将功成万骨枯”。
问题在于,应试教育极大地禁锢了家长们的认知,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认知,让我们将分数以及考上什么高中或大学,当成评判一个孩子的核心标准。然后,将孩子粗暴地划分为成功者和失败者。
于是,我们评价自己孩子的尺度便被扭曲了而不自知。如果我们的孩子在竞争中落败,那必然有两条原因:一是笨,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二是懒,明明很笨还不努力。当然,孩子的表现,也往往如我们预期的那样,笨,以及懒。例如,不好好学习,沉迷于游戏或恋爱,谎话连篇。
我们一直在贬低孩子,然后,孩子果然就“低”了,这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判断,这不是许多家庭教育中的死循环。
二
我们的孩子在中高考中落败,他们的生命,是不是就一定没有价值?是不是比起那些所谓的状元,就注定会更不幸福,更一事无成?孩子的未来,究竟真的是他不行,还是被我们的“预言”塑造的?
有的家长反复强调社会很残酷,所以,必须努力。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我们没有考虑过,那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我们变得像节肢动物,路径如此单一,丧失了作为万物灵长的高度灵活性。没有弹性的认知,导致没有弹性的生命。极端的案例,就是有的孩子,一门课没考好,没等高考结束,就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父母和学校对他的教育或者说洗脑,实在是太成功了,成功到了身殉的程度。
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竞争中,学校里,单位里,莫不如是,这是常态,并且,是健康的。没有竞争,生命的可能性就缺乏激发。但是,竞争只是一套逻辑,幸福的人生,是多套逻辑的组装。就像去罗马的道路(如果罗马是指人生幸福的话),应该不止一条。一旦发现这条路上堵车,完全可以换一条路,有时候更快。
对所有家长来说,至少还需要另一套逻辑,即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价值不可替代。也必然如此,你愿意拿一个优等生跟你的儿子交换吗?
最难修炼的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都深信自己的孩子的独特的价值。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事实。认为自己孩子不行,是比较的结果,而比较的尺度,又非常的狭隘单调。坐在宝马车里,一定就是幸福吗?骑在自行车上,一定就是不幸吗?这是非常荒谬的。我们一直在用外部的一切来定义孩子,而没有从孩子自身的成长与感受来定义,这是不幸的根源之一。而考上清北的学生,跳楼的也不少,这话怎么讲?
三
问题出在哪儿?
出在我们用匮乏时代的认知逻辑,来评判富足时代的孩子。在匮乏时代,竞争的绝对化是必然的。因为大家都要争夺有限的生活资料,不然,就得挨饿甚至死亡。但是,在富足时代,基本的生活资料是有保证的,对意义的追求,往往成了孩子潜在的目标。你可以说更自我,更任性,但这样的追求,似乎也更健康。
孩子可以为自己而活,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进入哪一个赛道,选择哪一种生活。并且,输得起。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角色,类似于我经常提及的麦田守望者,主要是防止未谙世事的孩子掉下悬崖。但是,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意志的奴隶,是很难实现的,一定会遭遇激烈的反抗,万一实现了,更为可怕。
所以,中高考失利,不是世界末日。孩子愿意再竞赛,就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改进策略。孩子希望选择别的生活,逃避也罢真实的意图也好,也不妨在反复沟通后,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在我看来,应试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教会孩子应对未来世界的能力,相反,造就了一批一无所长的成人。因此,从小学开始,以更从容的态度面对孩子,帮助孩子发展多样的可能性,而不是锁死在分数这一条路上,是越来越多的智慧父母的选择。这样,孩子的身心是健康的,哪怕未来在考试中落败,自身的素养,还会帮助形成另外的可能。
最悲剧的是,分数以外的素养并没有形成,分数也没有拿到,这真真是绝路一条。
好在孩子毕竟还年轻,无论未来从事什么,重新学习还来得及。最怕的是,家长很难接受中高考的分数,可能嘴上不说,怕打击到孩子,但是掩饰不住的失望,让孩子觉得,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我的人生就是一个杯具。
孩子,你的人生,还没正式开始呢。
四
无论是十五岁,还是十八岁,都可以真正地开始学习。
不再为分数而学(例如上了职业学校),而是为应对真实世界的挑战而学。真正的危险在于,我们已经判了孩子死刑,然后余生用来善后。而孩子也如我们所愿,打游戏,混日子,最后随便混口饭吃。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49岁,我觉得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呢。)
实际上,一个优秀的职业人,特别难得。例如,一个好的厨师,一个好的装修工,都是特别稀缺的,远胜过千千万万侥幸读了本科乃至一本的百无一用的学生。更不用说,这里面也会涌现出许多领导者,创办自己的门店、企业甚至连锁品牌,然后,让那些高考成功的人,为自己打工。
因此,把人生失利的那一刻,当成下一次旅程的起点,是特别重要的。人生哪有什么失败?真正的失败,是你看不起孩子,孩子也看不起自己。
换句话说,孩子可以在一万件事上失败,但孩子本身不能失败,生命本身也不应该失败。
真正的变化,总是来自于我们内心。孩子需要有一个内心的变化,有时候太难了,所以,需要家庭的支持,包括宽容与协助。如果家庭火上浇油,那么,孩子的人生,就大概率地真的会失败。
可悲的是,整个社会,还在为状元们欢呼。
无论你的孩子现在处于什么起点,改变你的观念,帮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押在获胜上,都是更好的选择。
这也是南明教育的信念。本来,它是一种恰逢其时的理想,但是,因为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它又来得太早了一些。
但是,没关系,我们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