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个饱含思念的时节,好像是轻咬一口碧玉的青团,就能把吃进嘴里的甘甜也融进心里去。
青团俗称“青圆子”,唯清明前后才有,所以也叫“清明粿”。能吃青团的日子就那么十来天,往往因为是时令的食物,人们才会格外的珍惜吧。
甜糯柔软的青团,是江南水乡的记忆
有时候,食物在咀嚼间发出的声响,往往是家乡最为深刻的记忆。青团,是江南水乡的标志美食,如果不吃一个春团,真的不好意思度过这个春天。
青团的绿,来自江南的艾草。艾草生于初春的山野之间,到野地里挑选一蓬蓬浓绿的艾草割下来来,洗干净之后细细切碎,用葛布滤出青绿的草汁来,和上筛得均匀的糯米粉,便揉出一团春天的碧绿。
青团的馅料丰富对样,有咸香的蛋黄肉松、沙甜绵软的豆沙、荠菜鲜肉青团、奶黄椰蓉青团……各自在艾草面皮的包裹下,满足人们对春天的期待,总有一款口味是你钟爱的味道,外表娇艳欲滴的碧绿最是惹人喜爱,齿间跳动的清香,一口气不连续吃下三个都不过瘾,春天的柔软伴着细腻的青团都吃进心里了。
香甜之外的青团,还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
在北宋温革所著的《琐碎录》中,就曾记载过,当时北宋时期的四川人,在寒食节这一天有一个风俗,就是采集杨桐、细叶冬青等树木的叶子,用这些叶子制出绿汁染到要吃的饭上面,让饭的颜色泛青。这被认为是青团的最早起源。而这个诞生,从最开始就与寒食的饮食节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古人在寒食节有停火做饭的习俗,一般是停火3,5天不等,人们会额外准备一些青团来填饱肚子,所以,后来就演变成青团在寒食节祭祀的食物。
还有一种说法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跟随晋文公的介子推。介子推当年跟着晋文公各国逃亡,立下过功勋,后来晋文公发达了,介子推不肯接受晋文公的回馈封赏而隐居。
晋文公重视介子推的才能,于是在绵山找到他,想让他出山帮自己,介子推死活不出山,晋文公就索性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最后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出来。他死于森林大火,为了纪念他人们这一天不生火,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人们只吃冷食,在南方多为青团以示怀念。
散发着清冽甘甜的青团,告诉我们每一个柔软甜美的食物都有它值得记录的故事,世界在不停地变化,不变的是我们在世事变迁中那颗保持柔软赤诚得心以及饱含思念的情感是融进骨子里的坚强,愿你咬下这口甘甜爽口的青团,守护你对生活永远热枕的心。
图片和部分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