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年轻人,先别忙着斜杠,先练好你的单杠吧》深受感触,我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真的是苦口婆心,劝诫的也不仅仅是年轻人,很多中年人也会有各种各样不成熟的思想,比如我。当然我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一方面,而是我最近经常感觉到,当今社会似乎有一种不经思考的盲从风气。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关于“斜杠”和“单杠”的这个问题。当然能成为一个斜杠青年确实让人心生向往,大流口水,可是开始执行这一计划的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有没有深入的思考过,那些美丽的光环就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吗?自己究竟有没有准备好为之付出的一切,或者说自己究竟有没有能力为之付出呢?如果没有把自己打造成斜杠青年,自己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处理方式呢?是不是把这一切都想清楚了才蜂拥而上?
第二,去年底给我的女儿买了曹文轩的全套书籍,准备作为她9岁的生日礼物送给她,说实话曹文轩的作品我也没有看过,只看到到处都在推荐给孩子们看,我就买了。买了之后我看了一些内容简介,似乎觉得这套书不太适合三年级的学生看,这个时候我仍然是没有阅读的,于是我就决定暂时放下,前几天,女儿家里的读物都读的差不多了,需要补货了,我又想起我买的这套书了,于是我就去百度搜索,“曹文轩的书适合多大的孩子阅读”,看到一段评论和帖子,大致意思是“最近看了《草房子》觉得三观尽毁”这一段引起了我的关注,主要内容是:曹文轩在这个作品里大谈特谈私生女,婚外恋,难道他作为一个男人觉得这些都很浪漫吗?我不知道这位发帖人的视角和阅读感受,他在这本书里面只看到了上面的那段内容,让我也很失望。最让我感觉不理解的是,后面跟帖的很多人,我觉得都是没有真正阅读过这本书的人,他们纷纷表示后悔给孩子买了这本书,有的庆幸还没有给孩子看,有的则懊悔已经给孩子看过了,有的表示郁闷,因为这本书是学校指定的课外读物,有的家长还算是比较有思想表示以后给孩子看的书起码要自己先看看,众说纷纭。其中,只有一位家长给出了有思想的评论,他指出文章中的主线是几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同时也有人性的善良,人性的弱点,挺真实,文字优美……。在这段评价后,各种后悔的的评论开始减少,开始有了正面的评论和切实的评论。通过这件事儿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经思考的盲从,请问你有没有真正的看过这本书?如果没有请不要人家说不好就一味的后悔!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会给出不同的感受,每个人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没必要一听到好的评论时跟风的去买,听到不好的评论就一边倒似的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这些家长是不是丧失了思考能力,每天被网络的言论绑架了自己思想?
看过了之前的评论和帖子之后,我决定让孩子看看这本书,9岁的孩子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年龄,他们渴望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多他们还不知道的东西,特别是父母着意隐瞒或者隔绝的东西,我想着用一个平静的心去面对世间一切问题,孩子看后对这些方面有疑问的时候,你可以用一种平静的心态给她疏导,让她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应该的,哪些错误犯了之后要用几代人的幸福去弥补,如果他们懂了这些,自己会去权衡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们首先要摆出正确的态度,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平和,那么很难正确的疏导孩子的思想。
这里我不是想谈论我的教育方式,而是想说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具备思考分析能力,不能盲从,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应该多思考,避免不必要的忙碌,也培养出一代懂的思考的孩子们。
另外一个相似的例子是,我加入了樊登读书会成为会员,初衷很简单,就是想着可以让一个优秀的人帮我选选书,一本书自己看可能需要个好几天时间,有的时候看完之后或者看了几天才发现这本书意义并不大,或者跟题目并不相符不是自己想看的,这样每本书花个40多分钟,了解一下大概和樊登对这本书的理解,对于自己来说是个选择的好办法。昨天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樊登读书会”,结果看到很多负面的评论以及对樊登个人的一些评价,同样很多跟帖,一边倒的后悔评论,又是在后面有一个理智的人出来给予一个合理适度的评论后,才改变了帖子的风向。我真的是很好奇,大家评论一个事物的方式真的是就这么简单吗?似乎自己的嘴吧不太受自己的大脑控制,所谓“人云亦云”也就是这样吧。
于是我明白了一种现象,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如此迷恋韩星,或者他们很多人中也跟我一样并不认为韩星符合对于男性的审美标准,但是他们没有经过思考,大家都喜欢就蜂拥而上,他们更多追逐的是一种趋势,而不是自我的内心!
所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对身边的事物思考过后,再给于一个切实的评论,那么会形成一种风气,特别是有子女的人,你的改变会影响孩子,让我们的孩子也成为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这个意义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