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诗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虽然出身寒门庶族,却凭借赫赫战功官至太尉,死后追赠为大司马,在那个门阀士族鼎盛的时代,算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他的外祖父孟嘉,也是东晋名士,娶了陶侃的第十女。
所以,陶渊明虽非士族出身,但也是名门之后。
不幸的是,他八岁时,父亲病故,家世逐渐没落。
二十岁时,为生计所迫,陶渊明开始了游宦生涯。远游奔波,出任下级官吏,只为谋一口饭食。他后来在《饮酒(其十)》中写道: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此时,他已陷入了一个将困扰他多年的思想矛盾:既想干一番事业——“猛志逸四海,骞翮(hé)思远翥(zhù)”,但又清高自守,眷恋田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因此,他的出仕生涯时断时续。每当胸怀长志而又生计艰难之时,他便谋一个差事。每当对官场生活失望而又小有盈余时,他就辞官归耕,融于自然。
从二十九岁开始,他断断续续担任过州祭酒、参军等职,对东晋末年的政治生态愈来愈了解,也愈来愈厌恶。
直到四十一岁时,他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县令。仅仅三个月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择。
保持高洁人格和回归自然本心的愿望,占据了上风,终结了他数十年来的思想矛盾。
他最后一次归隐田园,直至生命结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以《归去来兮辞》为界碑,陶渊明有如羁鸟返林、池鱼归渊,开始了他后半生困苦而又恬淡的生活。
虽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但他写下了这样的美句奇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诗,尽在两个字:唯“真”,唯“淡”。
所谓“真”,是他长怀赤子之心,既愿意对自己说实话,也愿意对他所爱的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鱼一鸟说实话。
庄子有言: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也。”
陶渊明之真,使他的诗不事雕琢,自然流露,尤为动人。对这一点,金末元初的元好问评价得特别肯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这“真淳”,让诗历万古而丝毫没有过时之感,读百遍却始终如初读常新。
若说是“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那么,正是这最真的陶渊明,发现了这最真的一味:淡。
要知道,他之前的诗人,和他同时代的诗人,都是不屑于“淡”味的。只有陶渊明,用词如山野农人的口语,不避其粗鄙,反爱其质朴,有天然之趣。
苏轼说:
“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
后世的梁实秋也颇有同感: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是啊,技巧太过高妙,以至于看不出技巧。其味至真至纯,所以归于平淡。
唯“真”,唯“淡”,令陶渊明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他的审美已远远超出于他的时代。
所以,不被当世所熟知、所理解,也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了。
南朝钟嵘《诗品》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也只把他的诗归于“中品”而已。
陶渊明生前曾作《自祭文》,又曾在《挽歌辞》中豁达开通地写道: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不知他是否想过死后的声名呢?也许,他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与他的诗一起化作尘与灰。
而后,无论沈约撰《宋书》,还是房玄龄撰《晋书》,或者李延寿撰《南史》,陶渊明的事迹都是被列入《隐逸列传》的。
幸而在陶渊明的诗文尚未散失殆尽的一百年内,南朝梁太子萧统出现了(就是编《昭明文选》的那位)。他将陶渊明的诗文收入《文选》,又重新编辑《陶渊明集》,作《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由此,陶渊明在唐宋时代终于得到了极高的推崇。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萧统所做的工作,今日可还有陶渊明?
假若没有了陶渊明,那么,王维还是王维吗?李白还是李白吗?苏轼还是苏轼吗?
再往更深处想一层,则更令人心惊:萧统救出的是陶渊明的诗文,那么既往三千年,没有救出的还有多少?
历史有多少残缺?文学有多少损失?
再更深一层:为文者,死后尚有诗文可救。那么,那些并非以文为命的高人至人呢?何以救之?
我心中莫名生出了感叹:读陶渊明的诗,让我学会不以成败论英雄,让我开始去理解、去欣赏那些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因为,有些失败者,是更活泼泼的生命。
同时,我又感到莫名的安慰:想到那些将不为历史所载的高人至人,也许今时今日就和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过着如常的生活,甚至就是我的邻里——这让我心生温暖和安定。
谢谢陶渊明。
你的名字也是有趣,单名一个“潜”字。是打算潜伏在历史里吗?
所以,历史深处,究竟还潜伏了多少陶渊明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