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选择,谁也不会选择通过苦难成长。但现实是,多数时候我们根本无从选择。当Option A已然默认置灰,我们必须依靠内心的光,去寻找属于自己的Option B,任他人生起落,凭他命运无常。——题记
暗夜行山路,走无可走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被间歇性暴食症所深深困扰。和书中提到的詹妮弗一样,失去父亲的极度悲伤,引发了我”长久的强迫性暴食”。我也“用食物来治疗失去父亲的悲痛”,我也”非常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恨自己,不尊重自己的身体”。这其中更深层的含义是,我丧失了与这个世界建立良好联结的能力,我倍感孤独,恐惧,悲伤,绝望,被抛弃的情绪裹挟着我不断坠落,甚至自伤自毁。
最终,食物成了一切的进口与出口,也成了“我与世界之间的保护层”,我毫不犹豫的奔向它的怀抱,就像瘾君子渴望可卡因,食物是我又爱又恨的单相思情人,我无法工作学习,每时每刻都在渴望食物,常常是一秒钟也无法等待。我渴望躲进那个壳中,那个如黑洞般的壳,唯一可以让我感受到片刻平静与安宁的壳。
另一种选择,绝地求生
和其他一切成瘾行为一样,感性我早已缴械投降,所幸的是,理性我一直从未放弃。从上知乎,看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章,深入了解进食障碍的起因和本质,到自学心理学,了解他人的案例,找专业的咨询师寻求帮助,也尝试记录饮食,练习冥想,规律运动,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忙起来。三年间,我不断调整着自己每次应对暴食的方案,努力不让自己过长时间的深陷其中,但内心想要吃到地老天荒的自毁冲动一直在那里,从未消失,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何时就会骤然坠落,然后第一千零一次的击碎先前所有的努力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尊和信心。
说不好事情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何时。或许是从领养了一只小狗回家开始,也或许是在听了咨询师精准客观又共情到位的解读之后,又或许是在遇到我的爱人那一刻起。仿佛一切都没有变,依旧间歇性暴食,依旧时不时深陷深渊,生活依旧是一个大写的F,但又好像隐约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了。这种感觉就犹如在寒冬时节里,依旧是万物肃杀的景象,但你就是知道,荒芜的白雪下藏着发芽的种子,绿色的苗儿已然探头,跃跃欲试,柔软又坚韧,你就是知道,终有一天,它必会冲破这泥土,迎接新生。
你是你的光,照亮前路
后来才意识到,这样的力量,终究是源自于理解和爱。当食物不再是自己唯一的依赖,当感受到自己很重要、被需要,当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当不再无限的批判自己、否定自己的时候,改变就悄然发生了。我开始笨拙的尝试去爱自己,去过真正想要的生活。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灵魂被击中了太多次,一个段落,一句话,一个词,都可以引发我深切的共鸣。有一些练习爱自己的方法,是我在一次次头破血流中已然获悉并且尝试做过的,也有一些是通过这次阅读产生的新认知,整理如下:
寻找目标:设立合理的自我期望
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
专注于微小成功:写下每天三个快乐时光
自信:相信自己很重要,可以降低自己内心的防御
独处时光可以赋予力量,建立自己的开心清单
与外在世界建立有意义的、深层次的连接
必须要承认的是,现在的我依然没有痊愈,甚至上周末还为了多吃了东西而感到万分沮丧。我知道,与暴食症彻底分手的路还很长,但是我也知道,终究不会太长了。因为现在的我,坚信只有自己可以救自己;知道我必须对自己的人生全权负责;明白自己可以从一次次失败中学习;意识到作为人类,我真的很重要很重要;相信我具有可依赖、可分享的真正优势。没错,我没有选择苦难,但苦难依旧迎面袭来。来就来吧,只要内心有光,前路终将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