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经常说每一次学习都会是经过不知多少人的艰苦劳动,精心设计,都是各级领导为我们搭建的“欲想成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平台。当然,允许有的人或许对研修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但是我并不是很认同关于研修作用或意义的种种认识。对于有的人来说研修未必有效果,这也是真的,不过我要多说一句,也更有可能有的人“油盐不进”——什么活动也启发改变不了他们吧?其实对于研修效果来说,重点在于活动的组织,而关键在个人的学习态度,那么核心之核心就是研与修。作为普通教师中的一分子,一般人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遇到品德、学识、能力高强的榜样最起码也得是有一种“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冲动。若是再进一步,应该是“心有戚戚焉”更产生出“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灵感来。当然,受其点拨与启迪一发不可收拾,自此踏上主动学习,尽情抒发泼墨挥毫之豪情的也是有人在的?
成长之路:教师都来学做学问专业发展
说实话,几年前我一直自诩以“文化人”自居,尤其是在我的孩子和家人、学生和家长面前。本来认为自己这样也有点“无可厚非”?可是,最近这段时间我却分明地感受到:学问对于我而言绝对不能再夸夸其谈地说下去了,因为我这直接就是在坐井观天!尤其是几年教研员的经历不断地启发了我,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得要去不断地学习、努力,努力、学习。因为只有坚定不移地做好专业发展——“这才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学问”,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1.做学问对于教师来说是安身立命的关键。如果你有心认真地、细细地分析一下我们周围的有些教师,就会发现多年来我们就一直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地致力于课本内容的照本宣科。有的人(也包括我自己)就曾经或一直满足于此(教材熟悉到某一页第几行的内容)而沾沾自喜、自吹自擂。可遗憾的是这样导致的结果,幼儿园小学教师只拥有(或教授)“幼儿、小学水平”,初中高中教师只能教授(或滞留于)中学课程,专业、职业甚至是人生提升就遭遇发展瓶颈。经年累月,原有的知识水平因停滞而严重缩水,无法发酵质变出浓厚的知识香味,相反就难免陈旧直到授之成为令学生成学生的沉重负担:——为了分数就有了连绵不绝的题海,昼夜不息的作业,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巧立名目的起跑线!所以作为教研员就得要有高超而恰当的学科知识,这是从事学科教学教研的基础。当然,只有这些远远不够,接下来要研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监控意识,能够驾驭学生等等。这些其实我们平时每天都在做,不过深化研究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那就是不断地去努力做学问。
2.教师做学问首须从注重课堂观察做起。多年前我们就在不断地重复校本教研的三种方式——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经过几年的教研员经历,在专家的几次引领下,每到一所学校(主要是中学)我都会和同学科的教师们讨论关于课堂观察的问题。因为对于教研员来说,听课几乎是现在工作的大部分(得学会科学运用)。关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或者是实验观察、自然观察、亦或是预设及生成等等。毋庸讳言,这里结合向专家所学与个人反思有两方面主要收获:一方面是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流程、团队合作。是的,原来只是浅层次的盯着教师学生踊跃与否?教学内容正确错误与否?讲练结合与否?┅┅从来没有想过把“听课具体化”作为研究点,然后把课堂连续事件分为时间单元、空间单元,把自己当成扫描仪,然后整理,反思,分析,讨论,从而获得数据或思想分享出来。听课工作这样做好了,能不改善教师教学,能不促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是课堂观察“录播课”三重奏转换目的与理念,形式与内容。之一是独奏。教师在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之后再授课,授课后第一时间内拿到及时“录播”,这种趁热打铁的节奏就是自我反思的最佳时机;之二是小组协奏。教师带着自己的思考与集体备课小组成员互讨——即所谓的“同伴互助”?应该说无妨老师们说说真话,因为授课教师本人势必会与同仁们产生进步的共鸣!之三就是交响乐“群奏”。整个学科组精心评课,这才是有意义的课堂观察,有实效的课堂观察。我们必须要善于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但要做到教学有效而且要做到教学成长。经过这样多次的再现指导自己,大家集思广益,帮助他人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多角度理解,群策群力印象深刻!
3.教师做学问得重视抓策略向智慧型转化。有人说:“所有的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善于听取不同途径的不同声音来获得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有这种方法能使人变得不断聪明起来”,这句话说得真好。经常听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真差劲,就是不好好听课,把大好的时光浪费掉了。那么,作为教研员的我们,是不是也面临如此尴尬境地:老师们不愿意我们去听他(她)的课或是无所谓听?抓策略就是科学地听评课,那么听完人家的课你得说出“道道”来,令人家感到有收获——这就是目标策略。新东方英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原来我们都是在争做干柴加油者,使人们一点就着。现在我们必须先是烘干者,务必把湿柴先行烘干再去加油点燃”!所以,我在想我们教师做学问是不是就是如此。教师要真诚地投入情感、兴趣,甚至是情趣,要激励带领学科教师队伍教科研“学科趣味”,老师们自发邀请大家到单位教研,大家携手使学生充满期待的等着老师们来上课,这不正是激励策略的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我们大家都早已知道,而且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也不难发现靠单纯地讲授、讨论、练习、向他人教授所得,学习效果明显的呈上升趋势?这就是科学,毋庸置疑。可是每一年几十节、上百节课听评下来,多少教师整堂课单纯讲授一以贯之,或大部分时间讲授?从这点上来说就又是互帮策略与辅导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了。
反思之路:教师要学会沟通愉悦成长
1.执着反思,从思考魅力深处感受自身幸福。不惑之年已过,从平时的琐碎中脱离出来,有一种放假的感受,静静地做一个学生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人要是用心生活着,幸福才有所辅以。不错的,我们成人事务繁忙:房贷车贷人情债,烦恼忧愁加无奈┅┅为生活打拼是常态的。除了工作还要带孩子、照顾家人、做家务,一年一年,周而复始。若不是还有反思,又有谁能抽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过去的日月如梭时光易逝,有谁会欣赏教育路上如诗如画岁月如歌?
经过不断地学习之后,我们才会明白是封闭与单一才会产生定式与不灵活。不信大家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有没有职业倦怠感?可是,又有几人不明白这种感觉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合适不公平?唯有反思才会使人摆脱超脱先要“自主自助”,然后才会有“助人自助”,不是为了所谓的“境界”而是这样做仅仅对自己对家人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对他人社会亦然。基于这种认识为基础谈工作谈生活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然后我们才能更近一层楼,课堂教学也有品味的提升,最终自己的生活品味才会提升。我们的人生需要转型,需要大家自主地让倦怠感走开。
2.优于沟通,在“管理学科”业务路上广交朋友。一个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习的人讲清楚,并且令他们听明白,那么这就说明他的专业知识自身就并没有学好。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学科管理理应是自己工作的核心,有效地管理取决于理念的导向,而管理的本质乃至生活的本质就是离不开有效的沟通。
理性的沟通在这里不必多说,因为理性的管理是工作与生活的必须共识。不过通过学习与反思我终于又认识了一个词,那就是“沟通中的非理性因素”。是的,与老师们的沟通,我们必须要能够敏锐的情感洞察他人才行。还是以听评课为例,听课就应该是懂得听课的人去听,属专业的人士去听才行。学习霍桑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这都是科学。我们都要学会成长自己。我们要求教师定位做学生喜欢的人,做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必须必须要做教师喜欢的人,做教师心目中的重要他人?过程结束,听课、评课不仅仅是对授课老师的一个课堂评价,也是所有参与听评课老师之间的一个交流平台。在大家不同认识与沟通的过程中,好的思路与方法也进行汇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积累与收获,还还是一种生活享受才行。
只有真正去旅行世界才会真正是你的。我们一次次的思考,一次次的争论,一次次的策划。转过身来,这才发现我们就是在思考中不断提升的,我们就是在不断策划中收益的,我们就是在争论中思维碰撞的。
回首江阔,前行路远。这句话说得真好,回过头去看看自己的历程,尤其是心路历程,不认真对待哪行?曾几何时,我们把每一次的驻足思考都当做是被动的行程;曾几何时,我们把每一次的研修都应付性的思考;又曾几何时,我们错把多年的成长都应承为是“ONLYFORWORK”。可是,一次次的活动开展下来,扪心而自问反思,有几人没有真正的所得?我们经常说:“让空洞的说教走开”,一次次的强制也罢主动也罢,经过近几年的研修活动,尤其是与高等院校的教授与专家们面对面的研讨与互动,大家不约而同对信息技术、新型教育都产生了崭新的认知?即使我们临时看不到未来汪洋的涌流,但是,我们绝对再也不会囿于自己的窄小天地里“坐井观天、闭门造车”了!
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始终认为研修即是一种学习而已。犹如取薪烧水,每一次的续火都是热量的积累,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水达到沸点。每人情况容积或体积不一样,有的沸腾的快有的慢而已。不过,谁能说是哪“一把柴”把自己的水烧开的?都有贡献而已!从这种意义上说,研修学习不也是一块磨砺意志的试金石?所以我们也经常说:“研修是一座驶向彼岸的桥梁”。人生就是一次高质量的研修,你说是么?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