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通常理解为:当我们身处安逸的环境中时,也应考虑到哪一天不安逸了,该如何应对?在考虑的同时,也就做好充分的准备,果真遇到情况变化,就可以避免危险。这个典故出自左丘明所作的《左传》: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12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弱小,兵力不足,就找到晋国做中间人,说和宋、齐等国,希望宋、齐等诸侯国消除攻打郑国的念头。晋国同意后,其他各国碍于晋国强大,就撤了兵。郑国国君感激晋国,派人送礼物给晋悼公。晋悼公论功行赏,把一半礼物分给头功的魏绛。魏绛谢绝赠礼,并劝晋悼公:“《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意思是:晋国正国势日强,诸侯国才臣服。但是我们不能大意,在安定太平的时候,要想到战争的危险。考虑到了,那就早做准备,事先安排,有防备才能避免祸患。
大至国,小至家,具体到人,居安思危都有必要。
前几年,我的邻居,两个孩子的妈妈,经常是该做饭了,发现盐没了、油吃光了、十三香用尽了,这家、那家去借。虽然谁都忙不迭地借给她,可她自己用起来也不顺手呀。接受她的教训,我坚持日常生活用品,及时续上,不断货,用起来方便。不用囤很多,不用超前太长时间囤,能在用的时候不缺就行。
这可以说是,储备有常吧。
居安思危,储备有常
比如写简书的日更,开始几天,当日写,当日发。第六天我就改变了操作。提前写好,存为私密文章,第二天更新时,直接提库存。我忽然觉得,自己生活中提前准备物品的习惯,直接影响了我的文字习惯。也好,有了储备的文字,写日更顺意多了。
这种思维和行为,是中国底层人民的无奈之举呢?还是生存的传统模式呢?
都说中国人重视存钱,往高雅上说叫理财。但是,也分层次的,不能一概而论。收入低、收入来源又不稳定的人们,他们在除去基本生活所需外,也会存点节余,以备不时之需。有稳定收入的人们,大多会把一小部分收入存起来,比如把百分之十左右存上,余下的月清,这叫算计。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中、高收入的一些人,眼光高,存钱去投资,挣利润,让钱生钱。“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这样说:“俗语说,钱生钱。一旦有了钱,再靠它去赚取更多的钱就不在话下。最难的是如何赚取最原始的起步资金。”(高格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62页)起步资金的赚取,是钱生钱的牛鼻子。
存钱的观念,是不是居安思危,储备有常呢?
当下的一些消费,在网络、数据,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下,一部分人,尤其一些年轻人,完全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进行大胆的超前消费。实际上,超前消费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仅能刺激经济增长,也能提高资金利用率,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向上发展,是现实所需。从我们这代人年轻时贷款买房,已经进行超前消费了。消费意识靠前的,何止现在的人,往前追溯,睿智的人多的是;往外看,经济跑在前头的国家和地区,消费哪个不靠前?只是我以个人仅有认知,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而已。
超前消费和存钱不可同日而语吗?
新冠疫情以来,有些问题突出了。有的人房贷车贷要月供,突然停了工作,收入受限,支出照常。手头有存款的,不太急;月光族们,有些慌乱,只有继续扩大提前消费的数额。有的人是各种贷款消费,这种情况下,只好透支自己的身体和智慧。这些借来的、消费掉的钱,便捆绑住了消费者即将开始的人生里,一部分的自由。你看,超前消费和储备资金矛盾吗?
一个人居安思危最好的办法,是不是持续学习,提升自身价值,与时俱进?这是不是适用于每个年龄段的人?
对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家庭也是这样。若有些储备,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使生活如常。
传统思维之中的居安思危是辩证的。储备有常是我的经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