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大师张兴全先生之《掌中诀》对佛教有很好的诠释,只问有多少人能淘出真金。
简单的从达摩东渡说起,《掌中诀》记:“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若从纸上谈佛法,笔杆写尽洞庭湖。”
(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曰: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学与术是哪个更重要。
分享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达摩安心,禅宗公案。据《景德传灯录》卷二载,二祖慧可求师“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达摩的意思,教人亲自体验世界本质“空”的境界,因为众生之心并非真实存在,也非把握的对象。所以当慧可意识到“觅心了不可得时”,达摩即告诉他:“我与汝安心竟。”真正的“安心”,是使心不起分别,不向外驰求。
禅宗始祖达摩大师传法给二祖慧可时,曾有一偈语: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从字面的意思来看,说的是一朵花长出了五片花瓣,并长成了丰硕的果实——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做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出的自然的觉悟成就。
不知道可知道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说的正是蝉,但在成功高飞之前定必有一个蛰伏阶段,可能是三个月,可能是七年,亦有可能是二十年,这个具体需要多少时间只有自己知道。
言而总之,道与僧其本质上都是一个普通人,只是通过了修行方式,修炼方法有所不同,但其追求最终结果便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三教”的核心“六论”
一,儒家修行、道家修性、佛家修心。
二,儒家重仁、道家重德、佛家重善。
三,儒家修德、道家养德、佛家积德。
四,儒家小我、道家大我、佛家无我。
五,儒家讲中,道家讲法、佛家讲悟。
六,儒家知命,道家知为,佛家知缘
如《掌中诀》“人世间信仰百态,儒、释、道三教合一。总而言之性格造就人的命运。君子守三戒,佛门静六根,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行,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欲除烦恼先忘我,各有因缘莫羡人。善恶无门唯人自招。”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守己度时光。安详乃处事之法,涵容乃待人。之法,谦让乃保身之法,洒脱乃养生之法,诸法齐备就会超然物外,静观生物外,已觉有情余。”
“睛也烧香,阴也烧香,信民祈求国泰民安,不要刻意去妄想。晨钟撞撞,暮鼓敲敲,善护佛法,莫发牢骚。穷朋笑笑,富友聊聊,心态平衡,高枕无忧,新衣保暖,旧衣御寒,不学时髦去打扮。粗也香甜,细也香甜,卡拉OK不如睡眠。客栈睡睡,酒店卧卧,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游游江南,玩玩塞北,心旷神怡终身不悔。逛逛上海,走走西藏,贫富悬殊好施乐善。参观兵马俑,参观故宫博物馆,不到长城非好汉,见多识广,当舍必舍该让就让。闯闯中东荡荡西亚,爆炸绑架遇险不怕,看看欧美看看南非,不为富喜不为穷悲。红酒小杯白酒半杯,不饮醉酒给脸抹黑。中外论论古今谈谈,话若投机吹吹己能,相聚是缘离别是缘,面对聚散道眼观是平常。发财不露破财不慌,碰到逆境更要乐观,衣食住行酒色财气,当舍就舍当弃就弃。要放就放需添就添,遇事不钻牛角尖。无声胜有声,不能容物只能容身。”
《掌中诀》记:有人活着是为了吃,而我吃是为了活。了与了同字不同音和义。您明白了没有?道理纵横了悟无极,佛法无边觉性圆满。明代后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俗话说:“止于善是了,止于恶也是了,反正都是一了百了。”陈继儒还说:“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