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九点,终于在碌曲的一家宾馆里安顿下来。人的记忆能力实在有限,精彩的人生体验往往只在那时那刻,过了那个点,那个情景,即便是当晚,也无法再复制当时的体验了。
今天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一个字:劳。前半天劳力,后半天劳神。还可以总结为另外一个字:美,哪哪都美,美不胜收。
早晨起来,天气晴朗,我们吃过临夏的特色早餐清真牛肉面,就驱车沿着213国道和312省道前往夏河,我们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拉卜楞寺,一个是桑科草原,全程约120公里。我们的计划是乘车一部分,然后骑车,既不至于过于劳累,又可以体验骑行的快乐。驱车行至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分界点土门关时,大家不约而同提出要下车拍照留念,自此,路两旁的建筑就赫然变成藏族特色了。在距拉卜楞寺35公里的地方,我们开始骑行。骑行的过程很美妙,刚开始骑行,就遇见了一大波骑行爱好者,他们大声地给我们鼓劲加油,所谓“天下骑行一家人”,几年前在香格里拉艰难骑行时,也曾遇见迎面过来的骑友,他们热情洋溢的加油鼓劲让我记忆深刻。此后遇见骑行者,总是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
一路慢上坡,海拔也越来越高,难免会有点累,但沿途风景如画,头顶是蓝天白云,两侧是绿水青山,这里的小麦尚未成熟,油菜花开得正艳,路旁各种花朵五彩缤纷,还遇见一片艳红的蔓陀萝花,不时有鸟儿栖在路旁……身处期间,哪怕是骑着车子在爬坡,也全然没有一丁点旅途劳顿的困窘,我时不时忍不住停下来拍照。大约十一点多时,我们到达了拉卜楞寺。太阳光照很足,温度也比较高,早晨出发时,我们都穿了外套,此时即便穿一件单衣也燥热无比,高原早晚温差大,果然名不虚传。
中午饭贵且不好吃,饭店还是我们寻寻觅觅才进去的一家,此为旅途中经常会有的瑕疵。
吃完午饭,我们兵分两路,我、孩子 和其他三个人参观了拉卜楞寺,其余四个人继续骑行去桑科草原。
拉卜楞寺的门票只有区区40元,根据门口检票人员的提示,我们按照顺时针 方向参观。因为提前并没有做攻略,我们并不清楚拉卜楞寺里有些啥,只隐约知道寺里的转经筒有两千多个。一进门,我们的注意力就被转经筒吸引,跟在别人的后边,依次去转那些颜色鲜艳的转经筒,转经筒转得我们头晕眼花。我们一度以为拉卜楞寺里的看点就是这些转经筒,在转得精疲力尽的时候,我们本打算出去时,同行者之一向一个看起来是工作人员的穿着红色喇嘛服装的人打听,工作人员给我们指路:前行650米,左拐,是景点集中地,凭票进入,那里有免费的讲解员。我们这才知道,我们刚才一直在拉卜楞寺的院子里转悠,尚未进入寺院的核心地区。
顶着大太阳走到景区集中地,我们有幸遇见了一位有悟性也很有趣 的寺院讲解员,他同样穿着藏红色的喇嘛服,因为不懂得相关人员的身份区别,所以也不知道该称呼讲解员什么。在进入寺院时,我们被要求摘下帽子,并禁止拍照。我一开始并没有对讲解员抱什么希望,但竟很快被吸引。跟在讲解员的后边,我得知:寺与庙是两个概念,寺竟然是学院,是学习的地方,而拉卜楞是活佛大喇嘛居住的地方。拉卜楞寺里一共有六个学院,十八个佛殿。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了一个医学院,狮子吼佛殿和文殊佛殿两个佛殿,讲解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佛殿供奉的佛,以及相关的佛学。比如佛有千佛,分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排名第四,但没有第一个佛,如同人类没有第一个人一样;佛学不是迷信;人类缺少智慧和慈悲;智慧和知识是两个概念,有知识懂科学未必就有智慧;人类一时的善念并不是慈悲;佛学的核心就是智慧和慈悲……很烧脑,海量的信息让人头昏脑涨,但很有意思。走出寺院,我心里是千般留恋,万般不舍,遂决定要再来一次,就为了听讲解员讲完拉卜楞寺的六个学院,十八个佛殿。
乘车赶往桑科草原,与骑车先行到达的几位汇合。草原据说已经划分给了牧民,牧民们并不允许游客随便出入,位于景区的牧民顺势在自家的牧场里做起了度假村。我们随便在牧场拍了几张照片,就临时商量决定夜宿下一站碌曲,于是乘车90公里赶往碌曲。这也是我们这次旅行的特点之一,虽有大致的攻略,但并不死板恪守,而是随兴而动,喜欢了就多待一会,不喜欢了拔腿就走。
碌曲海拔3100米,爬楼梯时有轻微的胸闷, 也许是旅途劳顿所致,也许是轻微的高反。天气凉爽,我不敢大意,加了厚外套,孩子笑说:可得照顾好身体,现在可是感冒不起。是这样的,如果现在感冒了,那损失也太大了。
期待明天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