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九集开始,到四十集落幕,这一个单元戏导演安排了十二集,比上一个单元戏多出四集。最后的高潮是郑秋冬和罗伊人联手策划的一场瓷婚周年庆。这一幕戏,令人看得如痴如醉,又是感慨,又是唏嘘,禁不住发问:这里面导演究竟运用多少高妙的手法和技巧?
这一期先必须说明一下。
我原本没有计划这一期是四集连谈的。上一次四集连谈差点把人写残了,之后就再也不想碰了。但看完第四十集,再回头去谈三十七集、三十八集,真的是一丁点儿欲望也没有了。
原本我计划在看完三十七、三十八集之后,重点回答两个问题:
1.郑秋冬和袁昆的“梁子”是从何开始结下来的?
2.袁昆这个老狐狸在猎取陈修风一战当中究竟运用了哪些“厚黑学”?
现在只能长话短说了。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想应该是从地中海银行郑秋冬执意要做“圣人”开始,破坏了袁昆一手策划的“商业间谍计划”,让他恼羞成怒,但又无计可施,毕竟这一事对他并没有酿成多大的损失。
真正让袁昆羡慕忌妒恨的是郑秋冬成功“猎取”曲闽京。
他原本是想下个圈套,让这个急于求成的“猎场菜鸟”碰碰曲闽京这颗钉子,但没想到阴差阳错,曲闽京居然成了郑秋冬的猎物。
这一战最终弄得他被特慧国际总部的高层取笑,以致于他在接下来的陈修风一战中,几乎只准成,不准败。他是没有任何退路可以选择了。
如果在陈修风一战中,袁昆失败了,他有可能在特慧的职业生涯走到终点了。
为此,袁昆想借陈修风一战一箭双雕,既能重新获得总部高层的赏识和认可,又能重挫职场竞争对手的锐气。这样,他在被陈拒绝后,才甘愿铤而走险,踏上不归路。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是郑秋冬把他逼上了绝路。
关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留到文末揭晓。
在解读第四十集那一幕伟大的高潮戏之前,我想花点时间回顾一下第二十八集——郑秋冬猎取曲闽京最关键的时刻。
这一集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那种满足感根本无法形容。如果要勉强用“通感”来形容一下的话,就像是大学时代在盛夏季节踢完一场足球赛,然后站在宿舍旁的小卖部冰柜前,一口气喝光一瓶五毛钱的瓶装可乐带来的那种感觉。
唉,不踢球的家伙是没办法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就如同没有看过《猎场》的家伙,你又怎么能向他解释这其中的美妙呢?
美国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曾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著作,将一部五幕剧的第三、第四、第五部分分别定义为“危机”、“高潮”、“结局”。
我们可以此基础上,简单来解构一下第二十八集的剧情安排和设置:
1.危机的设计
郑秋冬在曲闽京亮出他“覃飞”的老底,像被针刺的气球,整个人都焉了。这个时候站在他身边的兄弟林拜和旧爱罗伊人,都心疼他、紧张他、建议他放弃。
但郑秋冬的表现,正如麦基所言“在危机时刻,主人公的意志力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那般,他神奇地战胜了心魔,执意要坚持下去,因为“备忘录上还有一项综合陈述等着他去完成”。
2.高潮的设计
战胜危机后的郑秋冬,才赢得了去说服曲闽京的“综合陈述”。这一幕高潮戏,几乎是从二十集到二十七集中间,郑秋冬所有努力的一次全面展示。
这一幕重头戏特别长,多达四五个小层次,郑秋冬在表述过程至少切换了四五种语气、语调。整个过程,它既表现了郑秋冬作为高级猎头的专业水准,又展示了他十分了得的口才,以及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
高潮中的高潮戏,是埋在暗线的大人物涂方至隆重登场。而高潮戏中的内容,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镜头反复以闪回的方式,切回到涂方至和曲闽京大学时代的青春岁月、美好时光。
3.结局的设计
三方皆大欢喜。曲闽京一家开开心心回家,一路上,老曲兴致高涨,还哼起了一曲粤语歌曲;涂方至也是欢天喜地,一路上对郑秋冬和林拜感恩载德的;最后,主角郑秋冬在机场用手机向远在云南的罗伊人报喜,也是满脸贼喜。
之所以将剧情拉回到第二十八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单元戏的高潮部与上一个单元戏的高潮部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因为两者都带来“最令人满足的体验”。正如麦基在《故事》中所言:
所有时间艺术的第一大训戒就是:你必须把最好的留到最后。一曲芭蕾舞的最后一节、一部交响乐的结尾、十四行诗的最后对句,故事的最后一幕及其故事高潮——这些会当临绝顶的瞬间必须是最令人满足、最意味深长的体验。
如果说,“危机”、“高潮”、“结束”三个核心要素,是站在创作者(包括编剧、导演及演员)的角度来谈“故事”的建构,下面我想着重从观众体验的角度来解读第四十集最后一幕及其高潮。
主要包括:其一、期待之中;其二、意料之外;其三、重磅惊喜;其四、余韵无穷。
1.期待之中
如果说这十二集单元戏,主线是“郑秋冬阻截袁昆猎取陈修风”;那么,辅线就是“调查员米娜色诱金融奇才陈修风”。
从第二十九集开始,主线的绝对主角郑秋冬的戏份被辅线抑制。辅线因为“色诱”等关键戏,反而有担纲主线的错觉。在辅线高扬的情势下,故事主线主角郑秋冬表现得像个侦探——潜伏起来暗中作业的侦探。
直到第三十八、三十九集中,情势终于逆转,在“郑秋冬PK米娜”、“郑秋冬PK袁昆”这两场重头戏,身处危机中的主人公再次爆发,开始扭转局面,转败为胜。按正常的剧情发展,这完全是观众预期之中应该发生的“必备动作”。
相比说服曲闽京一战,郑秋冬“舌战”老狐狸袁昆,两人你来我往,针尖对麦芒之阵势,鱼死网破之激烈,其戏剧冲突效果十倍震撼于前者。
但这一切都在观众期待之中。尽管这场对手戏诠释得相当精彩,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2.意料之外
除了主线、辅线,导演还编织了一条次线——罗伊人悄悄为陈修风和葵黄两人准备二十周年瓷婚庆典。在主线和辅线回落后,这条次线发挥了奇效。
第四十集持续了四分之三集的高潮戏,就是这条次线的瞬间高扬。它让观众顿感意外,又颇有惊喜感。
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单元戏的故事主线和辅线交织在一起的,就是“陈修风-葵黄-米娜”的三角关系,米娜作为第三者插足,搅乱了陈和葵天作之合的婚姻关系,让陈葵之间的情感也出现了难以修复的裂痕。
而高潮之后的高潮戏,内容是这条裂痕如何修复。
这时候看似是边缘角色的葵黄派上用场,正如第二十八集中的涂方至粉墨登场般,起到了“奇兵”的效果。她那段长达几分钟的独白,讲述了她和陈修风看似平淡,实则暗藏很多玄机、隐情、离奇的婚姻,既将剧中人切切实实感动一番,也将剧外的观众深深地打动。
如果她不是功底深厚的柯蓝来演绎这段看似简单,实则走心走肺的高潮戏,真难以想象,还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导演棋高一着的地方。
正如麦基对“故事”所概括的一条金科玉律:“高潮必须是最令人满足的体验。”
我们沉浸在陈和葵的婚姻故事里。而导演的镜头不停地分切到罗伊人、贾衣玫、冯眷眷、米娜们的身上,在这段情感的感召下,每个剧中人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
如果你再联系此前剧集中隐隐约约已经透露过的一些信息,包括陈修风家中客厅墙上的照片,以及陈修风的自我介绍,还有郑秋冬帮葵黄处理电脑硬盘的伏笔,才发现这一切竟然是如此瞒天过海又如此水到渠成。就像第二十八在高潮戏中穿插曲闽京和涂方至大学时代的美好时光一般,既巧妙天成又自然而然。
回过神来,才觉得导演安排得真是合情合理,之后呢,对他就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3.重磅惊喜
为了延长高潮动作的长度,导演还额外加置了砝码。
由颜丙燕演饰的葵黄的大学同学舒静,她那一大段超长的,仿佛“见字如面”般的信件朗读,给我的观感——简直就像是幸福突然从天而降,一个大大的重磅惊喜。
什么叫友情,什么叫爱情,什么叫生离死别,什么叫感同身受,什么叫死灰复燃,什么叫互相扶持,什么叫人生历练,什么叫苦尽甘来,统统都包含在这个额外加置的砝码中,几乎每个成人观众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解读。
导演也借助这段高潮表达了自己深刻的见解。
由此可见,正因为导演精心构建的“期待之中”、“意料之外”、“重磅惊喜”复式结构设计,才在这个单元戏的第四十集高潮给我们带来“最令人满足、最意味深长的体验”。
接下来的终极十二集,又是一种怎样超乎预期的精心设计,已经有点让人迫不及待了。
4.余韵无穷
高潮戏落幕后,导演寥寥几笔的收场,也让人感觉余韵无穷。
故事辅线的人物,开始回归正常,人物弧线走到终点。陈修风摆脱出轨疑云,对郑秋冬和罗伊人满怀感激之情;葵黄走出家庭情感危机;米娜幡然醒悟,走出迷失的自我。
而故事主线的人物,又各自怀着各自的心思,为接下来的高潮中的高潮戏奠基了足够的情绪和张力:郑秋冬难以割舍旧爱;袁昆咬牙切齿怀恨在心;罗伊人心头愁云密布;贾衣玫察觉情感黑洞,那么,接下来的猎场激战、情场波澜究竟如何演绎,吊足了观众胃口。
在葵黄送罗伊人离开的那场车内戏,导演给葵黄设计的台词是(大意):“那部小电影,他负责撰稿,你负责音乐;他负责结构,你负责剪辑,真是天作之合。”
显然,这幕“瓷婚庆典”高潮的背后,导演还刻意省略了郑秋冬与罗伊人亲密镜头,刻意在此处留下大段空白,任由观众发挥最大想象力。亦显然,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导演几乎是明目张胆地暗示:郑秋冬和罗伊人的情感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最后,回到前文预留的第二个问题:
袁昆这个老狐狸在猎取陈修风一战当中究竟运用了哪些“厚黑学”?
简单回顾了一下,给出了以下【猎场黑厚学】清单:
①给客户推荐有污点的候选人;(被林拜当场揭穿)
②窃取竞争对手的客户资料;(从米娜手中获取,并加以利用)
③给合伙人下套;(以一份假合作协议套牢郑秋冬,让其不得竞猎)
④给下属灌输错误价值观;(以名言的形式,反复劝诫米娜:富贵险中求)
⑤一手策划色诱阴谋;(反复唆使米娜铤而走险)
⑥以利益捆绑员工;(色诱成功后,企图给钱让米娜)
⑦以艳照视频威逼服务对象;(让陈修风走向崩溃边缘)
⑧对客户隐晦实情;(一再调高客户预期)
⑨对上司虚报战功;(向集团高层事先邀功)
⑩不知悔改。(事情败露后,怨恨对手搅局)
以上十条,仅供各位看官娱乐消遣,并非一味地指责袁昆为十恶不敛之人。毕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利字当头,谁能无视?可以肯定地说,袁昆这个人物身上还潜伏着更强大的势力,让我们拭目以待接下来的剧情发展。
【Written by : 唐 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