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与人谈论起动画电影,我总要推荐《机器人总动员》。这部电影很有深度,值得一遍遍回看。
电影中较为深沉的一条线,展现人类对地球那执着而又强烈的依恋。地球变成垃圾场后的许多年,人类在一艘应有尽有的太空船上安逸度日,很多人的脚已退化,连路都走不了。然而,人类没有放弃地球。当发现地球又长出了绿色植物时,船长决定带领大家重返地球。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在影片里却差点成为人类回不去的故乡。前人随意破坏家园时,一定没有想到过后人连脚踏土地都需要付出那么大的努力。环保这个主题很老套,却一点也不过时。
电影中较为温暖的一条线,描述瓦力和伊娃之间单纯而又勇敢的感情。瓦力对伊娃一见倾心,伊娃等待召回时,瓦力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她;伊娃被召回飞船时,瓦力不顾危险,追随她而去。过程很波折,结局很美好。
最让我有感触的情节是:瓦力一边看音乐剧,一边用自己的右手握着左手。音乐,是瓦力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因为音乐,瓦力的日常生活有了乐趣;因为音乐,瓦力感觉到了自己的孤独,萌发了手牵手的念头。
如今生活中,音乐与孩子的成长越来越密切相关,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就是准妈妈们会经常听音乐,因为那是胎教的重要内容。
还有一种表现是,家长们喜欢让孩子从小学乐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中,作者王金战老师的女儿三岁开始弹钢琴,初一的时候开始学弹民族乐器中阮。之所以选择学弹中阮,一是他女儿喜欢民族乐器,二是他向北大负责艺术招生的老师咨询,得知这个乐器当时学的人少,而北大有需求。这个例子说明了,让孩子学乐器,可以兼顾孩子的兴趣与孩子将来的求学之路。不少家长让孩子学乐器是为了升学,如果孩子恰好喜欢,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果我和女儿一起看这部电影,我会引导她关注音乐的力量,激发她对音乐的兴趣。我希望她能学乐器,更希望她能把弹奏乐器作为陪伴一生的爱好,高兴时与乐器分享,难过时向乐器倾诉,烦闷时弹奏乐器排解,无聊时弹奏乐器消遣,让乐器成为她生活中的亲密朋友,让音乐成为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电影中还有一句直击人心底的话:我要的是生活,不是生存。
生存和生活的区别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有句名言:“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感情需求属于低一级的需求,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高级需要,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满足了低一级的需求之后,才会追求高级需求;高级需求发展后,低一级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减小。
影片中,太空船上的人类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像动物一样生存着。他们不知道窗外的星空之美,不知道十指相扣的感觉。他们没有理想,没有自我,任凭机器安排饮食起居。他们仅仅是肉体不死,思想灵魂早已消逝。
从影片回归生活,着眼于教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问题:养孩子,还是养育孩子?
有教师朋友抱怨:我班上XX家长,请他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他竟理直气壮地说他只管娃有吃有穿,学习归老师管。
有的家长在老师提醒他孩子不爱学习时说:我娃从小身体不好,不生病就阿弥陀佛了,管他爱不爱学习。
这样的家长,只是在养孩子,因为他们只满足了孩子低一级的需求。养育孩子,既要养,也要育。“育”,则是引导孩子追求高级需要。哪怕生活困难,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一个有意识“育”孩子的家长,也会教导孩子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困难生活,外面的精彩世界也能拥有。
要成为“育”孩子的家长,首先要有积极认真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工作。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网友称赞负责他们小区的京东快递员,内容见下图。
网友们纷纷称这个快递员了不起,是干大事的人。还有网友撰文称被这个快递员震撼到了,开始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工作心态。我想,这个快递小哥真的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积极认真的态度。如果家长有这样的心态,绝不会只满足于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
其次要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导孩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前文提到的王金战老师的女儿,从初一开始每天弹一小时中阮,连出国学习交流也带着中阮去,最后中阮达到了业余最高级:九级,参加北大、清华、人大的艺术特长生测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获得加分资格。可见,培养孩子的一个特长、爱好,家长需要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支持孩子,鼓励孩子。
回顾影片,船长带领大家回到仍未清理干净的地球,不也需要积极认真地、持之以恒地工作,才能真正使地球恢复生机吗?
温馨提示:影片前半部分没有对白,沉下心,继续看。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