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看《唐宋八大家》纪录片韩愈篇章,篇章是按时间顺序分:从一岁到十九岁,幼年时光;十九岁到二十九岁,科举时光;二十九到五十一岁,成熟年纪;五十一到五十七,晚年。
今天,我将从韩愈的幼年、科考时光、出仕为官后生平,结合一些文章和传记,对纪录片中描述的韩愈做番浅显的解读。
01 困苦的生活,坚韧的意志力
韩愈从小遭逢不幸。生母不可考,原本官N代的家族,3岁时,时任秘书郎的父亲韩仲卿去世,韩愈转由兄长韩会抚养。9岁那年,兄长因受牵连被贬,没多久便病逝。韩愈只能随寡嫂,于藩镇割据战火纷飞的年代辗转至宣城,在困苦与颠沛中长大成人。
生活艰难,却培养了韩愈坚韧的意志力,读书十分勤勉。十四岁开始,他每天背记数千百字,不久就把六经百家的学问都窥测了一个大概。
试想一个十几岁孩子,正是玩心甚重的年纪,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力,如何能苦究学问。韩愈三十岁时所作的《复志赋》,追忆这段生活写到:“值中原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小小年纪的韩愈,就专心于古文与古训,对于嬉戏娱乐并不挂心。
幼年韩愈,命运多舛的时光,不断飘来的生活阴霾。这些不但没有打垮韩愈,相反暴风骤雨成了滋养其追求卓越的洗礼养料,赋予他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助他面对后面更艰难的遭遇和生活。
02科考之路,屡败屡战
一个秋日黄昏中,夕阳下,长安城屋舍俨然,建筑鳞次栉比。
华灯初上,行人依旧如织。城门外,远远匆匆行来一身影,背上一囊箧。只见其身清瘦,外披着粗布衫,干枯的头发夹着明显银丝,满面风尘,沧桑难掩书卷气,横亘在眼前的城墙,透着欣喜和坚定,心里想着一定要在这个城市扎下根,人生要有所作为。身影随后投入滚滚人潮中。
上面是我浮想十九岁韩愈入京的画面,那是一个年轻人从十八线地方到天子脚下的画面。从古至今大多人都想有所成就,可是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有坚韧意志力和品格,不断付出,韩愈求功名过程故事,就是不断付出、屡败屡战的励志典范。
十九岁初到长安,到二十五岁,考了四次进士,最后才考中,而且名次比较靠后。
韩愈考中进士,还不能立刻进入仕途。按照唐朝的入仕规章,在礼部登临进士后,还要参加吏部举办的“博学宏词”考试。假若考取,才算真正有了入仕的资格,等有官职的人去世、辞官、因故离任等等,有空缺后根据成绩进行先后和官阶安排。
考中进士后,韩愈接下来连考三次“博学宏词”科,均以失败告终。此时,韩愈已经成家有了孩子,没有生计来源加之京城米贵,不得不离开长安,到地方谋求工作机会。
靠进士功名,和自己不断毛遂自荐,得以给地方官做幕僚,生活了十年后,第四次参加“博学宏词”科,终于通过考试。
物质生活没有厚待一个人,往往滋养了其精神的坚韧。人,屡战屡胜固然值得褒奖,但屡战屡败,愈挫愈勇往往更显不凡。
03官场仕途,游走于灰白之间
韩愈凭着坚韧通过两场改变命运大考,但人生也并没有马上开挂。人是一体多面的,如果说当官前靠着坚韧完成了生命的蜕变,那正式为官后的柔韧则是他继续逆风启行的另一面。
早在出仕前,韩愈就表现了其能屈能伸的性格。一位音乐家曾经说过:生活有时候需要妥协,如果不懂妥协,可能寸步难行。
初来长安,为了获得机会,韩愈主动写了很多迎奉权贵的作品,谄媚的尺度不小。如韩愈写给北平王马燧的《猫相乳》。
科考不顺的光景里,韩愈四处写文诉苦和推荐自己,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失败后。期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
韩愈从来不标榜读书人清高,在现实生活面前,他从来可以放下读书人身段,迎合权贵,虽然难免被人诟病,但生活不是也需要妥协和委曲求全吗?更何况此时韩愈,一文不名,生存都成问题。
通过两场大考,正式为官的韩愈,并没有马上开挂。初期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的岗位,相当于最高学府的初级讲师。
这样职务的工资,要在京城养活家里几十号人,韩愈压力很大。不得不寻思着升职加薪。当然,混官场这么多年,韩愈深知傍大腿是重要性。
韩愈选中的目标,是工部尚书兼京兆尹李实,相当于现在住建部长兼首都市委书记。对这位克扣军饷让军人不满,做地方官又让百姓憎恶的人,韩愈不惜违背良心赞其: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韩愈很快就擢升为监察御史
韩愈既溜须拍马,恶俗谄媚,也能直言进谏,针砭时弊。
某年,李实治下的长安地区灾害频发,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朝廷本来准备下令减免租税,可李实却跟德宗皇帝谎报:天佑大唐!一切很好,不用烦恼!于是,减税的命令被撤销。老百姓的死活,没人再管。面对民生疾苦这么现实的问题,韩愈没有顾忌彼时自己违心奉承过的“贵人”,一道奏章把老百姓受灾的惨状和盘托出,并且暗示李实为了一己私利,欺君罔上。
结果,韩愈等来的不是黑白分明的评判,而是黑白颠倒的贬谪,被贬去穷山恶水的山阳,远离京城。
身处官场,游走在灰白之间的韩愈绝非等闲之辈,而且当时在文坛地位颇有影响力,慢慢又回到京城,也混得风生水起,劝诱叛军,审时度势,……可春风得意又忘记了自己因言获罪的曾经,得罪了皇帝,险些丢掉性命。
当时,唐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上到公卿大夫下至贩夫走卒,老百姓不惜倾家荡产甚至自残自焚向佛祖表忠心。
韩愈实在看不下去,因为一己之私而劳民伤财,再者韩愈本身崇儒崇道,于是一篇震古烁今的《论佛骨表》上城龙庭。
韩愈论据十足地表示:但凡信佛崇佛的皇帝,命都不长,只有一个梁武帝活到了八十多岁,可却被乱臣贼子所逼,活活饿死,国家也很快灭亡了。
可想而知,对于一位求长生的皇帝,看到这篇内容,内心得有多炸裂,如果不是众多官员为韩愈说情,韩愈肯定要被问斩。52岁的韩愈,被贬至八千里外的广东潮州。
纵横官场多年,韩愈一直就不傻,所以,他用两个行为来为自己争取返京。一是例行奏章:拍皇帝马屁,忏悔己过,表达回京的意思。二是召见当地高僧大颠和尚,一聊十多天,表明自己再不阻逆佛道。
冷静下来的皇帝表示理解。不久,韩愈在他的小迷弟--新继位的穆宗皇帝的提携下,回京担任各种要职,晚年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现今中组部部长,病逝后朝廷追赠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正部级高官)。
最后
理解韩愈这样伟大的灵魂,不是看一次纪录片或读几篇文章,能完全了解的。但经过这几天观看纪录片和阅读,管窥蠡测多少有了些了解和感悟。
类比八大大家比较来看,韩愈才情肯定不是其中最高的,甚至可以说是靠后的。与其他几位比,也不能说他是最坚韧的,因为坚韧人多有大作为,而他们都是坚韧人中的楷模。好比苏轼也很坚韧甚至比韩愈还坚韧,他一生为官比韩愈要坎坷得太多太多。
苏轼比韩愈有才华,比他还坚韧,诚然苏东坡名气比韩愈大,但在世时韩愈却比他过得好呢?
苏轼管不住自己嘴,爱讲实话,完全不愿屈从官场的污浊,柔韧不足。
有人说韩愈的身上,是有灰度的,既有文人的耿直与率真,也掺杂着政治家的世故与诡谲。“仁不从政”,尤其要做到部级高官,如果只靠坚韧,一板一眼,多半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古来如此,比如苏轼。
纵观韩愈一生,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政治成就副部级高官。在我看来正是靠着为官前的坚韧,为官后的柔韧,刚柔并济最后造就了他虽有起伏却还算平缓的成功人生。
先贤的能力不是我辈能够企及万一,他们的言行也不是完全照搬照学,但含英咀华后,并有很多可取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和玩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