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思考# 6.29清晨记
欢迎讨论,欢迎不同声音。
1.若要得思想之精髓,必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人交无数,此为基础;观内在,则要守得自律、耐得孤独、时刻内省、接纳不同、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持续积累量变,静静等待开悟时机。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也许终其一生也达不到王阳明先生的思想高度,但本世生而为人,具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那点特质。我不想一声哭喊无知的来到人间,又混混沌沌而去。起码,我要活的明白一些。
2.人的认知从一个点开始,随着认知范围的扩大,以圆形形状总面积不断扩大,这时就会发现原来外界的那些未知还要那么那么多而且大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这正是自知者,知其有所不知的阶段吧。
此时难免会自责,为何我没有早点意识到,以至于浪费了不少时间。我也自我反思这种想法。这是这个阶段必然伴随的焦虑感,除此之外一定还有其他表现形式,但究其根本,是面对未知天性自带的恐惧感,正视他,解决他;从现在的高度去看从前,必然是觉得可笑可憨,然而生命中每一个日子都不是虚度,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这个可爱的世界,没有什么是无用功,都在为现在所拥有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以种树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行动是连接现实的唯一桥梁,与其自怨自艾,还不如改变可以改变的,抓住可以抓住的。
3.我发现人具有很强趋同性,就像有人说的,想要了解一个人,就看看他身边的朋友。你结交每一位好朋友,爱去的每一家餐厅,喜欢的每一件衣服,你的男/女朋友,甚至是你周围的环境每一件物品,无一不是你潜意识进行偏好选择的结果,这就是吸引力法则。举个例子,你发现有个人身上有些特质是你特别欣赏的,你便会生出亲近感,想要有结识的想法,结交朋友始于此,是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你’喜欢的特质。换句话说,周遭的一切都是你吸引过来的。
我尊重这个伟大的法则,也从中获益颇丰。但我发现长此以往自身会出现问题;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能力弱了,严重的会是,长久呆在相似的圈子里,有些行为准则价值观自以为牢不可破、绝对正确,固步自封,不肯接受其他思想,甚至会有‘文人清高’的错误出现。
我认为解决方法是要有好奇心、探索欲,要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取其精华、兼收并蓄。试想如果不能倾听不同,又怎么能认识到自身的短板来弥补不足呢?跳出圈子,勇于尝试。
4.成长必然是伴随着辛苦甚至阵痛,像有些事情轻易不能做到,要点一点脚、蹦一蹦才可以,那也别害怕,去做吧!
共勉
#我想我现在不够好,但我要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