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私教班上课,突然想起一万小时定律,就打开再重新看了下这个概念,内心又多了几分新的理解。
一万小时定律的概念是这样的: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1.1415525年),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
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这其中有一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
这句话我之前没太注意,但是现在我却觉得这句话饱含深意。
格拉德威尔提到了一个词,“任何领域”,也就是说哪怕是在写作、绘画这些看起来特别依赖天赋的领域,你只要持续练习,也一样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
这句话换个角度理解,也就是即使你天赋再高,如果没有持续练习,也一样很难取得成功。
我之前没太在意这句话,是因为我对于有没有天赋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直到最近一件事,让我重新开始思考:何为天赋?
事件的起因,是我两年前开写作班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对写作真心毫无天赋的学员。
刚开始的时候,他没办法写出语意非常完整的句子。他几乎没有任何语感,也没有什么知识储备。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体现出对写作的蜜汁热情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所以他在班上总是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响应老师。
但是因为理解不到位,表达也笨拙,所以使得他格格不入,甚至遭到几个优等生的嘲笑,包括我有时候都被他的“热情”弄得哭笑不得。
但是他唯一的优点,好像就是坚持:他连着报了三期我的写作班,但是好像并没有什么进步;一年过去,经常看到他发自己的文章到朋友圈,我偶尔好奇点进去看看,也只能摇头苦笑。
直到前段时间,他突然出现,非常谦卑地把一篇文章发给我,说是给我投稿。
我不抱希望地打开,但是让我惊讶的是,这篇文章的水准,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之前的水平,达到了发表的标准,并且实话实说,那篇文章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当初嘲笑他的那些优等生。
看着他的作品,再想想那些早已不再写作的优等生,我竟然有一种“悲喜交集”的感觉。
曾经被我看好的,有那么高天赋的人,已经泯然于众人,而这个连我都不太抱希望的小伙伴,竟然在两年后,给了我一篇稿件标准能达到A、稿费400一篇的稿子。
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达到我的最高标准。可想而知,这两年多时间,他付出了什么。
毫不意外,他成了我的签约作者,并且到现在为止,依旧是书院发挥最稳定最靠谱的作者。
依旧很慢,但是质量很高,一看就知道是那种用尽全力、花了心思的稿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书院的一些“天赋”作者,他们拖稿是家常便饭,且不以为意,并且还有一些作者想尽办法走捷径,写一些再套路不过的稿子:看起来中规中矩,但是选题和框架都是偷别人的,自己只是把素材堆砌上去而已。
如果说兵里边有“兵油子”,那么这些作者,已然成了“笔油子”。
他们早已经不是那个提起写作就两眼放光的写作者了,他们对不起自己的天赋。
或者他们何尝有天赋?最大的天赋,其实是一份认真对待自己爱好的态度,是每天哪怕进步一点点的“笨人”心态。
于是特别能理解那些骂篮球运动员周琦的人,他们愤怒的点在于,他有着那么高的身体天赋,却拿不出一个很积极的进攻态度和防守态度,以至于在比赛的时候不断出现严重失误,一次次的消极防守和不专注,最终让他的队伍输掉了比赛,他也成为了无数篮球运动员嘲笑的对象。
相比较而言,我们为什么尊重艾弗森?正是因为他在身体、天赋等各方面都明显优于他的人面前,变现出来的那种每球必争的决心。
这样的斗志,让他的对手胆寒,也赢得了无数球迷发自内心的尊重。
对待自己兴趣的积极态度和不惧任何打击的坚持,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天赋,才能让我们赢得真正的尊重。
这样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大师,但一定会成为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