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笃学一词被很多大中小学当做校训,那么笃字什么意思你真的知道吗?
笃学语出《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这句话意思是君子立身处世,应该好学不倦,对善道要能坚守至死,危国不可入,乱国不可居。而“笃学”这个词的意思是专心好学。所以笃字就是专心的意思吗?可是我们平时还用“笃深”来形容感情十分深厚,这里的笃难道也是专心的意思吗?当然不是。那么笃字究竟有几个意思呢?
篤,馬行頓遟。从馬,竹聲。——许慎《说文解字》
根据许慎的解释,笃字是用来形容马行走迟缓,结构为形声字,以马为形旁,以竹为声旁。
段玉裁对许慎的说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笃,马行顿迟也。顿如顿首。以头触地也。马行箸实而迟缓也。古叚借笃为竺字。以皆竹声也。二部曰。竺,厚也。笃行而竺废矣。释诂曰。笃,固也。又曰。笃,厚也。凡经传笃字,固厚二训足包之。释诂笃竺并列。皆训厚。释名曰。笃,筑也。筑,坚实称也。厚,后也。有终后也。——『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认为笃是竺的假借字,用来表达坚固、深厚的意思,后来笃字保留下来,竺字却很少再用了。现在我们一般把竺字读成 [zhú],是印度的古称。比如那首经典的《天竺少女》,只有查字典才会发现原来它还有 [dǔ] 的读音。
既然是形声字,那么想弄明白字义及还从字形入手。
字形探源
笃的字形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然是上下结构,只是偏旁马的写法稍微简化了,竹+马=笃。
造字本义
笃:给马嘴套竹笼,使其凝神专注。
有人解释说,竹字代表竹笼,马代表马嘴,所以笃就表示给马嘴套上透气的竹笼头,使马不能嚼食路边的野草,目的是为了降低草料对马的诱惑,提高马匹的警觉与专注,让它能更好地为主人服务,被人骑乘。这是过去马帮一个人赶多匹驮货马时的必用方法。其实不止是马,农村干活的牛、驴、骡都戴笼头。这样的做法现在仍然能在某些农村见到,农民们会在牛拉犁时给牛嘴上套上笼头,让牛专心耕地。
引申义:象声词,马蹄发出沉重的“笃笃”声。
笼头主要由铁丝、竹条、皮条、麻绳等材料编制,古代以竹笼头居多,现代马术表演和赛马时仍会用到笼头,多以皮绳编织而成。顾名思义,笼头就是笼住头,和笼子的形状很像,是一个套在骡马等嘴上的网状物,像一个面罩戴在牲口的头上,一般还带有鼻羁和套,可以用来系缰绳。但最重要的作用还不是这个,笼头主要是为了防止牲口撕咬、啃食庄稼,偷嘴等,还兼有驾驭功能。在用马耕地或者是用骡子拉碾的时候,主人会给它们戴上笼头,这样就可以防止它吃掉庄稼和碾中的粮食。出门拉东西时,为了防止它们到处乱动寻找东西吃,影响行走速度或者干活效率,也会给它戴上笼头。
“ 没戴笼头的马——不好摆弄”
这句歇后语用来形容那些缺乏纪律约束的人,不好管理和支配。
“马蚁戴笼头——以小充大”,
这句则指那些担当不了重任的人。
马笼头与马嚼子
有些地方把马笼头和马嚼子当做一回事,其实这两者有分别。
首先,笼头是罩在头上的,嚼子是套在嘴上的。其次,笼头很轻,多为竹、绳所制;嚼子很重,铁制的。马嚼子,也叫口衔或者衔铁,指连着缰缉并且套在马嘴上的金属部分的器具。它互以很好地控制马的活动。再次,马嚼子的形状有很多样式,最常见的是可以活动的,不同类型的马需要配不同类型的马嚼。最后,笼头一般在干活时才会用,但嚼子平时也必不可少,尤其是马。无论是蒙古族日常骑坐的马,还是赛马场上的马,都要有马嚼子。骑手如果想要控制马匹的行进速度或者是想要马停下来,只要通过拉动缰绳就可以做到。因为骑手拉动缰绳时,马嚼子就会被拉马的嘴里,马就可以接受到主人发出的命令了。
笃:竹马。
除了表示牛马戴竹笼头以外,还有人认为笃字就是竹马,表示固定不动,引申为坚持、稳固。
骑竹马是一种古老的儿童游戏,就是以一根竹竿作马,“骑”在两胯之间,—手握住竿头,竿尾曳地,奔走状如骑马,所以称为骑竹马。现代也有类似的儿童玩具,就是常见的木马,可以前后晃动。而古代的竹马是固定的,无法像现代的玩具一样可以灵活摇动。所以“笃”有固定不动的意思,引申为坚持、稳固。
骑竹马这种游戏的诞生和马的作用分不开。古代经常发生战争,男人们在战场上打拼,战马嘶鸣,家里的孩子们也以上战场杀敌为理想,做游戏也就模仿打仗,学着骑竹马,还进行比赛,获胜者就可称为“竹马将军”。从三国到南北朝,很多有名的大将军,如夏侯渊的三儿子夏侯衡,十六国后的凉主吕光,年少时都是当地有名的“竹马将军”。几乎可以说,野马被人类驯化为战马的历史有多久,儿童骑竹马的游戏就有多久的历史。
有关竹马游戏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
《后汉书·郭伋传》中记载,郭伋为官深得百姓爱戴。他途经西河美稷北时,孩童们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并说到他返回时还要为他送行。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汉书.郭伋传》
成语“竹马交迎”就由此而来,常用来称颂地方官的贤德,如
群童竹马交迎日,二老兰觞初见时。——许浑《送人之任邛州》
诗叟未相识,竹马争见君。——孟郊《寄州李大夫》
《世说新语》也有对竹马游戏的记载:
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竹马在唐代极为普遍,唐诗中常把骑竹马当做孩提时代有代表性的游戏来描述。
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
最出名的要算李白的《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世就以“青梅竹马”一词来形容小儿女的天真无邪、亲密无间。如果有童年一起骑竹马的经历,就可算是少小相知,那么长大了便称为“竹马之好”或“竹马之交”,这两个成语形容童年时代就很要好的朋友,多用来指男性,因为热衷于骑竹马的多是男孩子。
到了宋代,骑竹马又发展演变为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称为“竹马灯”、“跑竹马”或“竹马会”。逢年过节,农家无事,男女老少就组成竹马灯队,吹吹打打,边走边舞。竹马是用竹蔑扎成,表层糊几层厚纸,以彩料绘制图案,之后再涂上桐油。马的脖颈上系有铃铛,马腹两侧画有骑马状的假腿假脚。竹马舞演员人数可多可少,一个人可作骑马、跳卧等表演,称独马,两个人多表演“小两口回娘家”,四个人多表演“三英战吕布”等。现在的农村社火表演仍保留了这一表演形式。
有关竹马游戏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而敦煌壁画中的这幅儿童骑竹马图,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儿童骑竹马图,真实描绘了所见的生活情景,逼真再现了在儿童中流传的简单易行的“竹马”形象。确切地说,将一根简单的竹竿放在胯下的竹马游戏,在20世纪60年代的城乡少年儿童中间仍在流行,只是不同地区所采用的材料因地制宜,叫法也有所不同罢了。那是的竹马相对简陋,只是一根小竹竿或者小木棍,甚至是扫帚疙瘩。比起宋代画像石里制作精美的竹马,敦煌壁画中的竹马更接近现代的实际情况,也是流传最久的竹马游戏。
古代汉语释义
笃 dǔ
①本义,马行迟缓。
本义只见于古文,如笃笃末末 (盘盘旋旋)
②形容词:马嘴套竹笼,使其凝神专注。专注的,专一的、忠诚的。
如:笃定 、笃行、笃学、笃志
朋友不笃,非孝也。——《吕氏春秋 • 孝行》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 中庸》
其为人笃学强记,恭俭孝友。——宋 • 苏轼《邵茂诚诗集叙》
③形容词:厚的,程度深的。
如:笃厚、笃深、 笃病
孙权病笃。——《三国志 • 诸葛亮传》
硕大且笃。——《诗 • 唐风 • 椒聊》
予嘉乃德,日笃不忘。——《书 • 微子之命》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唐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④副词:很深地。
如:笃爱、笃信
⑤象声词。
如:笃笃(象声词,马蹄声)、笃笃笃(和尚念经时的木鱼敲击声)、笃速(马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