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消费,根本不是生活所需,而是为了打造自己的社交形象。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适度负债的我们会时刻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保持一定的危机感,从而不会懈怠工作、增加财富,无形之中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成长与收益。
然而,过度的超前消费往往会适得其反。现阶段的年轻人,对于理性消费的把控不够,不少商家都在鼓吹我们年轻人应该“及时行乐,该买就买,精致人生,从现在开始”,助长老人年轻人的冲动消费,超前消费。如果不信,你看看你的账单有多少钱是“白花”的?
1
我工资4000,每天花60打滴滴回家
新世相做过一份调查,主题大概是关于精致生活。“你为了看起来精致,做过哪些认为理性的消费”。
有三个故事记得很清楚。
第一个故事:
一个在广州工作生活的姑娘,月薪4000,为了让自己省去做地铁和公交的麻烦,她每天花60块钱打滴滴来回上班。
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每天打车来回,虽然花费多,但这让她有一种在广州这样一个一线大都市里活得很体面,很踏实,很精致的感受。
“我喜欢这种让自己看起来体面、精致的感受。”
这种精致的感受,成本也很高,每个月光交通费就是1800,占了工资将近一半。
2
我工资3000,却花三分之一以上买咖啡
第二个故事:
在一个中部省份的省会城市,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工资不算高,刚好当地的平均线低一些,3000块一个月。
他有个习惯,每天下午要喝一杯咖啡,必须要星巴克的咖啡,30块钱一杯。
有朋友问他,工资也不高,为什么不喝肯德基里的咖啡呢,更便宜些。
他说:“我就是喜欢手捧星巴克走在办公室里的感觉,它不仅是咖啡,更意味着一种生活状态,优雅、精致、从容。”
甚至不是为了想喝咖啡,只是为了抓取到这种生活状态,即使是片刻,他也愿意付出这每个月900多块的花费,工资的三分之一。
3
我愿意花超一半工资租房
第三个故事:
在深圳,8000块钱一个月,做广告行业,严格来说,工资不算高,果腹而已。
但是这个姑娘,花了4500块钱在市中心附近,租了一个单间,精装修,有巨大落地窗。落地窗外,白天可以看见高架桥和人流,晚上可以看见霓虹灯和月亮。
“我不是冲着这个房间来的,我是冲着这扇窗来的。”
她说,每次下班回来,她坐在落地窗前,不喝红酒,只喝凉白开,她也会有一种《我的前半生》里,唐晶独立而精致生活的体验感。
这种体验感,是她一直渴望的。
为了这份体验感,即使短暂而虚幻,她愿意付出超过一半的工资,压缩生活的其它开支,做个月光族。
4
你的收入,够得上你的精致吗?
这三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
为了某种看起来很向往的生活状态,花费很多钱在上面,甚至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
类似体验,很多人都有。
为了去抖音上特别火的网红民宿睡一晚,存了半年的工资几天时间全部花掉;
工资不高,只要几千,但衣服穿两个月必换,换一件扔掉一件,觉得很有生活态度;
新版苹果机出来了,即使借款,甚至贷款,都要去买,觉得用新版苹果机打电话,气场都不一样。
那件产品,于你而言,未必是必需,但你就是痴恋那种体验感。
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中国年轻人一代人的消费,超过60%青睐大品牌,贵的,好的,网红款,哪怕一件衣服客单价成百上千,说掏钱,就掏钱,不含糊。
蚂蚁花呗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全国范围内,人们剁手已经成为趋势,月均网购3.2次。
5
问问自己
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你的收入,够得上你的精致吗?
很多人是够不上的。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显示,中国超过55%的家庭是0储蓄。0储蓄啊,意味着全家月光,发下来的工资,就买东西买了。
这也就算了,很多年轻人,完全是透支未来在消费。
校园贷、裸贷、现金贷,各类贷款渠道拿钱消费。
银行的一份数据显示:
2017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315194亿元,同比增长25.8%,为历史最高增量。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68041亿元,同比增长37.9%。
中国居民借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负债率也越来越高。
这些消费行为,可以有很多理由,富养自己,善待自己,工作这么辛苦,多花点钱,住好点,省力省时点,给自己更精致的生活状态。
都是理由。
并且基于这种理由,你认为,这并不是冲动消费,而是理性消费,因为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有理有据。
即使一条毛巾1000块,你工资只有4000,在“善待自己的生活”这个观念下,也是理性消费。
真的是理性消费吗?
不是,你以为的理性消费,其实是被洗脑了。
6
你可能被洗脑了
法国经济学家:你可能真的被洗脑了
法国经济学家塔尔德专门研究人类的“种草心理学”。
对于人类很多消费行为,他有非常精辟的论述:
每个人都有模仿他人的习惯,而这种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在消费行为上,人类社会存在三种模仿定律:
第一个,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
第二个,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发生,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第三个,人类对本土文化的模仿总是优于外部文化。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你的很多消费行为,花起钱来有理有据,你自己看,是理性消费,是必需的,其实都是因为被洗脑了。
洗脑发生于悄然之间,你未曾察觉,但非常强烈地影响你的消费决策。
你花500块钱买一条毛巾,很可能是听说李健为了选一条毛巾,走了好多国家,最后买了一条很棒的;
你贷款60万买一辆牧马人,很可能并不是喜欢户外,只是看到胡歌开着牧马人在草原上,怦然心动。
按照塔尔德的说法,在消费上,所有超出你生活必需的消费,都是模仿行为。
7
人设经济效应:我愿意为朋友圈花100万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李健,喜欢他的歌,喜欢他为人处世的风格,喜欢他的生活方式。
痴恋得深了,什么都要学。
李健喜欢喝咖啡,不确定自己喜欢那种口味,索性买了全套各类咖啡器具,手冲壶,摩卡咖啡壶,都有。
他也买了,全套买下来,每天换着法儿喝咖啡。
每天早上发朋友圈:“今天喝什么咖啡呢?手冲还是机器煮?”
李健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为了买好的咖啡,专门去了巴厘岛的咖啡工厂。
他也坐飞机过去买,买完之后,磨了咖啡来喝,很兴奋地发了朋友圈:“李健同款,专门去巴厘岛买的。”
他很欣赏李健的生活态度: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为了这种理想的生活,他变成了月光族,他认为自己一切消费行为,都是正当的。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人设经济学”。
所谓“人设经济学”,就是商家捧红一个人,打造某种生活方式的人设,并不断向社会传递这种生活理念,让你在心底接受,并完全认可,然后就可以乖乖让你掏钱了,并且你不会觉得这是被商家套路,相反,你觉得这钱花得正当,花得应该,花得理直气壮。
你以为是理性消费,其实还是被洗脑了。
8
你并不是为了生活在消费,
而是为了社交形象在消费
“人设经济学”的另一个层面,是社交消费的崛起。
吴晓波说:“很多人并不是为了生活在消费,而是为了社交形象在消费。”
说得很对,你也应该有相同的感受。
当你迷恋上某个人设之后,你就会自动带入,潜意识中,把自己打造成那个人设,在朋友圈展示出来。
为了这种人设的社交形象,你疯狂消费。
我的那个朋友,喜欢李健,他朋友圈展出的生活,几乎和李健传递出来的人设感觉,一模一样。
你可能会喜欢韩雪,自律到极致,每天健身,过着极简主义的生活,但不失精致;你也会去健身房打卡,穿极简主义的风格。你的朋友圈,很可能都是这种风格;
你可能喜欢陈坤,健身、旅行、喜欢阅读,你的朋友圈,可能也都是与这方面有关的内容。
除了朋友圈,再翻翻你的账单,很大可能,多多少少带着这些人设的影子。
这揭开了另外一个可怕的真相:
很多人消费,根本不是生活所需,而是为了打造自己的社交形象。
朋友圈的那个你,与现实中的那个你,完全割裂开来,你愿意为朋友圈中那个你,疯狂消费,去旅行,去买买买,为了让那个自己,更贴近想象中的人设。
生活中的你,也许在买买买之后,觉得空虚;也许在各地旅行打卡之后,觉得心累;生活中的你,也许根本没有这么复杂的需求。
你被你的社交形象反噬了,就这样,你的消费权,被牢牢控制在商家手中。
之所以说你是盲目消费,是因为你根本不是为了生活所需,消费,而是为了割裂的社交形象。
9
唯有回归生活,才能理性消费
日本生活家有川真由美倡导极简主义生活美学。
她讲过一个故事,去旅行时,看到免税店,里面有一件衣服,一下子就抓住她的眼球了,虽然和她平常的穿衣风格不一样,但这件衣服,设计得很好。
她试穿了一下,果然很搭,很好看。
可是出于消费习惯,她又开始思考:我需要它,还是我喜欢它,如果是我喜欢它,一个月后我还会喜欢它吗?
她考虑之后,放弃了购买,因为她深知,这种风格的衣服,于她而言,就是过过瘾,她的喜欢,不会超过一个月。
很多人购买行为,都是因为喜欢;很多人的喜欢,都不会超过一个月。
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理性消费的原则:
真正的理性消费,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依照生活所需,进行消费决策。
很多东西,你心动,买了,可能只用过一次;你喜欢,可能喜欢时间不超过一周。
你塑造的人设与社交形象,不是活给自己看的,而是活给别人看的。
唯有回归生活本质,回到生活中,才会让消费更加理性。
这里4条购买原则,在购买一件东西时,先思考,再决定是否购买:
(1)该物品是否为生活必需?
(2)该物品如非生活必需,是否是非常喜欢?
(3)该物品如非常喜欢,喜欢周期会有多长?
(4)如购买,下一次搬家,会带走它吗?
10
这才是一个人生活的十大奢侈品
对于生活,何谓生活,《华盛顿邮报》曾做过一份调查:“你认为世间最奢侈的物品是什么?”
评选出来的结果令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
没有一件是类似奔驰宝马、LV等奢侈品。
这10件东西是:
1、生命的觉醒和开悟
2.一颗自由喜悦充满爱的心
3.走遍天下的气魄
4.回归自然
5.安稳平和的睡眠
6.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7.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
8.任何时候都真正懂你的人
9.身体健康和内心富足
10.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
你看,没有一件,是和物质相关的,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永远是由内而生,而不是外在赋予;人生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感悟生活,星空与云海;来源于信任与陪伴。
有川真由美说得好:
真正精彩的生活,靠的不是堆满房间的东西,也不是用之不尽的金钱。“我经历过怎样的时光?”“我将要度过怎样的时光?”—时间的内涵,才是舒心生活的关键。
近两年,无数制造业老板感叹:以前哪怕资金暂时紧张,只要有订单就不慌,但今年真的有点慌了。也不枉各位老板们如此焦虑,近些年中国智造业的形势每况愈下,中国制造业利润十年缩水80%,工厂倒闭、破产的案例不胜枚举。
中国制造业危险重重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是国人的骄傲;随着制造“龙头”富士康计划撤离中国,苹果生产线即将转移印度,曾一度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国制造”危机重重。
中国制造业危机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成本上升, “中国制造”不再便宜。举个例子,从2004到2014年,中国工业用电的成本估计上升66%,而中国天然气成本则猛增138%;飞涨的劳动力和能源成本削弱中国竞争力。
其次供需错配满街都是“中国制造”却没人要。中国是制造强国,为什么每年还是有很多人远渡重洋,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去德国买电饭煲?
还有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相爱相杀” 。互联网企业的兴起对传统企业组织、运作、服务和商业模式带来了不小冲击,让企业面临不得不转型的局面。
制造业企业的“钱荒”
中国智造业的老板们也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辛苦办厂几十年,不如一套房值钱。
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大环境里,中国产业体系的变革时期,长期以来,大量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创造了中国经济体的主要活力,而活跃背后的问题在于,大家都朝着“做大”的方向狂奔,留下了一地泡沫和高杠杆。盲目的扩张,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投入,极度的产能过剩。
提高效率,转型升级,完成从“大”向“强”的转变,是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淘汰低端产能,则是中国制造业必经的“阵痛”。
现在制造业仍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税收仍然居高,但是营改增依然在大力推行,税制改革毕竟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需要时间。二是资金难往实体经济流,如果实体经济不挣钱,最后大家还是会去买房。
智造业企业融资难,并购也许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是现实很骨感。国内以上市公司并购为例,情况无非四种,一是并产能,二是并渠道,三是并利润,四是并技术。理论上,在制造业的食物链中,上下游整并,大鱼吃小鱼是趋势。但是太多的“小鱼”在被吃掉之前,业务已经进入恶性循环,面临越来越瘦的窘境,甚至很多只剩下鱼骨头,根本进不了大鱼的“菜单”。
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
无独有偶,各个国家都面临过制造业的阵痛,也都有自己的转型“套路”。美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是工业4.0,日本是工业振兴计划,中国是中国制造2025;虽然各国家说法不同,但都倡导以“智能制造”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曾在公开场合说过:“如果制造业未来没有很好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一定没有未来。”从制造升级到智造,是当下中国制造业摆脱困境走出危机的唯一有效途径。
未来成功的制造业一定是用好智能技术的企业,不会用智能技术的企业将全部进入失败领域。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未来一定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上云带来的产业变革。
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中机智能三宝—门户、商圈、智能人在智能领域经过几年研发全新上线。
融合企业需要的办公系统、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生产设备等系统,完成应用与人、应用与应用之间的连接。强大的系统管理作为办公平台的基础支撑框架,搭载29个碎片化的应用支撑办公业务,利用场景驱动工作,利用精算系统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依据。
智能驱动个人、应用、设备,进行数据追踪,通过电脑、手机随时可以看到企业个人、应用、设备的工作状况,及时反馈生产状况,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
服务总线+MQ消息系统,支持多语言版本,在家也可以实现海内外合作沟通,实现点对点、点对面的即时通讯。
线上帮助企业快速上云,实现上云转型;线下为企业提供智能化升级改造,切实解决企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设备老化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通过中机智能三宝,制造业企业可以在公有云资源基础上,自主构建行业、企业私有云平台,大幅降低管理营销成本,重构新时代智能制造新工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