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畅想和实践共享生活,一直多在谈新建,那么,我们还不想搬离旧社区啊,怎么办,怎么办?旧社区能不能有所改变。我昨天在我现住的小区微信群内发了个消息:我想在家里建个共享客厅,大家怎么看?很快,我所在的微信群的群主发私信给我:“我觉得比较困难吧?咱们现在建业委会,本来是应该万众一心的呀,可是很多很多家不积极啊”我说:“那不一样啦,正因为业委会是应该万众一心的,所以才困难啊。我的客厅,是想来的人一起建,没有必须啊,没有说一定要建啊,所以才不会难的……”
说起客厅,很多人都会想到当年北平“太太的客厅”,那是当时的一个文化沙龙。时值西风东渐,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沈从文、徐志摩、费正清夫妇(美国)等文化名人汇聚在一起,讨论文化风尚,让一座古城变得有活力、有魅力。而太太客厅,也叫文化客厅。
2015年1月1日,在作家李昇明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在一个四合院建重新起一个文化客厅,期待传承文化客厅的精神。
李昇明在他的博客中写到“ 一座城池之所以有价值、温度和品味,不在于别的什么,在于她拥有历史的沉淀,弥漫文化的味道,足于吸引人驻留脚步。她有一个主题公共空间,当你偶然走进那儿,会与你想遇见的人不期而遇…… “文化客厅”每月举办一期,像朱自清那样在荷塘撒下几粒种子,等待水面上的小荷才露。”
那么问题来了,文化客厅与我们要建的共享客厅有啥区别?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文化客厅还是有主客的概念,大家去做客,之后散去。而我们的共享客厅,共同建设的大家是主人,这个客厅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终极目的,是大家最后住在一起,没有了私家客厅,为地球减持从源头上解决,就是比如四家减少两个厅,另外两个厅大家共同使用,减少一半的建筑,而每个人能使用的面积还多出一倍。减持,不是要求大家少用电啊、水啊,共享生活就是源头上减少使用。
我能想到的,就是先有个空间,比如我家的客厅,早期,邻居想来人的人,一起来喝茶、小酌、聊天、聚餐。进一步根据大家的兴趣,客厅可以定期手工、读书分享、园艺、养生……就是这个客厅虽然在我家,但是大家讨论好办法,它就是属于大家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有人问我,会不会有人加入,就传销啊,卖东西啊,负面能量啊。。。
这就是社会嘛,其实现代商业就是做端口,将人连接起来,食品、日用品的集采、交通出行、医疗保健、心理咨询、集体出游。。。所有的需求就会出现。人们的连接程度越大,端口费用平均下来就越低,原则上,志同道和的人在一起,可以买到更好更适宜的东东啊。那么,负能量,正的多了,有点负的也就是调料了吧?
其实,接下来更好玩,接着进入的下一步,是有愿望的人家可以几家人住一套房子,剩下的房子可出租有收入。尤其对协作养老。大家又想到什么了?是不是想到最近微信很多转发的德国的同居式养老,如今,让我们同居吧'已经成了德国老人最热衷的行为。老人之间或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即使老人身体出现状况也能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救护。
何必等到老的时候才同居,我们从任何年龄段,是不是就可以开始学习筛选朋友,协同共享呢?育儿也是共享生活的一个重要板块啊。不必逃到别处,在旧社区索出一套自组织行为规范,最终形成最大限度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享生活体系。
其实我提的共享客厅,并不是我发明的,有位朋友想在北京进行旧社区改造实验,他曾是天通苑社区最大的论坛版主,他要在立水桥边东亚奥北小区塔楼中建“共享客厅”,为社区提供公共空间,聚合社群。这个理念,我们说给一位深圳的社区工作者,他也马上着手建共享客厅,他有政府方面的支持,他认为共享正是国家现在提的十字发展方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