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他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要是时间允许,总喜欢到最近的菜市场里逛一逛,他说感受一个城市生活气息和生活文化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去看看这个城市的菜市场都卖些什么,听起来很有道理。我想菜市场是一个城市生活气息最浓郁的地方了吧,为一城的居民供应新鲜的果蔬肉类,低调却无比的重要。
最开始我并不喜欢去菜市场,更喜欢去超市。但是超市逛多了,总觉得里边的食材虽然精致干净,但总是缺少了点什么,直观的生鲜感觉吗?超市食材的数量和种类也有限,推个小推车很快就逛完了,车篮子里却只放了两包蔬菜、几颗番茄和一点肉,生活应该活色生香的气息就像包装袋里凝结的水珠,被束缚住了。
菜市场倒是个新鲜的地方,以前跟着家人逛过那么一两次,印象并不太好。菜市场总是弥漫着一股海鲜的腥味和肉的腥味,过道里淌着积水,散落着被踩烂的菜叶子,高峰的时候,人来人往,肉刀砸在砧板上的声音,挑拣询价的声音,有点嘈杂。但在和生活亲近的人听来,这是生活里最欢畅生动的曲子,对于还未习惯到市场买菜以及做饭的我来说,就像第一次喝白酒,不适应,有点排斥。
最开始尝试做饭的时候,翻翻菜谱,到超市里逛一刻钟也能买到需要的食材,后来学做多几样新菜,总是觉得超市提供的果蔬海鲜肉种类有限,有些还不如菜市场买来得新鲜,于是也时不时全副武装去菜市场买菜,刚开始总是会戴上口罩,换上有点跟还防水的鞋子,一副上刑场的畏缩感,现在想来也滑稽可笑。
现在做饭更常去的是菜市场,往往也不是做饭给自己一个人吃,自己一个人做饭吃饭未免寥落。给三两个人做饭,顺便尝试做点新菜。到了菜市场,这摊档看看,那摊档瞅瞅。档主总是热情地问你要来点什么呢?没有想法的时候遇到热情的档主便瞎问:这个肉怎么做好吃,这个菜怎么做好吃,这个鱼怎么做好吃?档主一听便知道我不太会做饭,于是会很热情地介绍,还会问几个人吃,多少菜,顿时觉得很欢喜,也会和档主多聊几句,人情味很浓。记得第一次尝试做鱼肉的时候,连鱼的名字也不太知道。去到海鲜档口,指了指粉红色的鱼便开问,档主是位年纪和妈妈差不多的阿姨,热情地介绍鱼的种类和做法,最后选定鱼,我便不免多嘴了两句:“麻烦帮我把鱼杀好,鱼鳞也要刮干净,我不太会处理鱼…”声音小小的也被阿姨听到,她爽朗地说:“没问题,放心吧,姑娘。”拿到处理干净的鱼要走,阿姨也不免对我有多几分照顾,再三叮嘱这个鱼要等水沸了之后蒸8分钟,然后切上葱丝姜丝,浇上热锅油,做法简单又好吃!这些档主们就是这么可爱,让人忍不住觉得很暖。
老人们喜欢说年轻人不接地气,我想这种所谓的不接地气大抵是因为未经历太多的我们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暂时都只是流于想象,没有去挖掘生活里事物真实的容貌。不着急,时光漫漫,我们总会抑制不住好奇心,像个勇士般揭开生活重重的面纱,不停地沉淀,然后成为一个握着茶杯晒太阳的老人。
未曾走过菜市场,未曾给自己或者爱的人做一顿饭菜的人,选一个下班早的日子或者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去菜市场看看,买点菜,做顿饭,然后好好吃饭,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只是别戴口罩了,首先是没什么用处,其次是有点滑稽,最重要的是不要辜负生活真实的味道和体验。